埋过地雷 救过伤员 社区里这位90多岁的老太太身份惊人

2021年05月11日 09:11:02 | 来源:无线海门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张树珍老人家住海门街道长江新村,今年93岁,她在小区已经生活了几十年,但鲜有人知道她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等,家里大大小小的军功章和荣誉证书记录着她在枪林弹雨中的点点滴滴。

  今天,记者来到张树珍老人家中看到,房子虽旧,但屋内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老人虽年事已高,但走路依然昂首挺胸,精神矍铄,身上还有着军人的影子。女儿樊亚贤笑着说:“我妈妈走路时比我挺得还直,我五十多岁都不如她。”

  1929年,张树珍出生在山东省胶东半岛的一个小渔村,因靠近渤海湾的海边,日本的军舰经常去他们那里骚扰,鬼子进村了就是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张树珍十多岁就加入了民兵,与大人一起跟日本鬼子周旋,放哨、转移老弱病残到山洞躲避、埋地雷……张树珍说:“那会儿,我就跟大人们一起,在通往村里的大路上埋地雷。我小时候留长辫子,从辫子上扯下头发当牵引线,把地雷和手榴弹都连接在一起,敌人路过,碰着头发丝,就炸了。”讲起这些的时候,张树珍眼中带着光彩,回忆似乎将她带回了当年。“我们都不会害怕,为了保护整个村子。”张树珍说。

  1948年初,军队到村里来征兵,18岁的张树珍不顾亲人劝阻,毅然投身到了革命队伍中。参军的第三天,她就加入了战斗,被派往前线抢救伤员。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127万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张树珍就隶属于第三野战军。辽沈战役结束后,淮海战役爆发,张树珍的主要工作是在野战医院护理前线受伤的战士。野战医院里随处可见的残肢断臂,随处可闻的呻吟惨叫,无处不在的血迹……这些都没有把张树珍吓倒。她没日没夜地照顾着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伤员。她做事认真,工作严谨,对伤员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垂危的伤员嘴不能张开无法进食,她就把食物捣碎,用勺子柄把伤员的牙齿撬开一点一点喂食;她细心地为每个伤员做好卫生护理工作,不怕脏不怕累。在她的精心护理下,一些重病伤员都得到了很好的照料。张树珍老人回忆说:“炮弹不长眼睛,随时有可能炸到我们,我们都不知道下一秒会怎么样,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的战场。”张树珍还参加过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后来在护理朝鲜战场上下来的肺结核伤员时,她也感染了肺结核,因身体原因复员了。1969年,张树珍随同样是军人的丈夫樊锡璜来到海门。“能活着,已经非常幸福了。”老人说。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也就在那个时候,张树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70多年来,她不忘初心,时时刻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2008年汶川大地震,张树珍从新闻里得知了消息,第一时间赶到居委会捐款,彼时地方还没开始组织群众捐款;散步时看到地上有烟头就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小区楼道不干净,她就拿起扫帚经常进行清扫;她还保持每日读报的习惯,关心国家大事,张树珍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抗美援朝立功证、解放战争纪念章……这些带着岁月的勋章和证书让人肃然起敬。女儿樊亚贤告诉记者,母亲年纪大了,有时候记忆也模糊了,但她闲暇时依然喜欢看战争片,一看就是一个下午,特别专注,有时候喊她都听不见。也许,她是随着镜头又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