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汤显祖也曾在南京讲学 探访南京古书院

2021年04月23日 19:03:17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在古代,书院原指刻书和藏书的院子,是印刷机构和售书场所,相当于今天的印刷厂和书店。今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记者实地走访了南京的几处古书院,回顾南京书院的千年历史,致敬世界读书日。 

  清代书院石匾

  新泉书院:见证明代学术巅峰

  明代南京讲学之风盛行,书院逐渐恢复兴盛,众多书院中,湛若水开办的新泉书院颇有影响。

  湛若水是甘泉学派的创建人,供职南京近20年,在国子监开讲院,讲授陈献章的学说和自己的学术心得。湛若水热衷于倡办书院,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祀献章”,且“无处不授徒,无处不讲学,从游者殆遍天下”。

  位于当年南京城内长安街西的新泉书院为湛若水60岁生日时所建。书院的学田由他30岁的新弟子溧阳县绅士史际所捐,由原来的史府私塾堂和自家斋舍改建而成。

  民国国史馆旧址

  在湛若水的运筹和经营下,新泉书院成为当时南京乃至全国响当当的书院。1527年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专程来到南京,与湛若水、吕柟、邹守益、欧阳德聚讲于此,新泉书院也由此进入了其发展的巅峰时期。

  后来,新泉书院的院中修建了三幢“品”字形小楼作为 民国国史馆 ,为现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前身,现在挂上了“南京市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的牌子。

  新泉书院附近的明故宫御河

  崇正书院与惜阴书院:映照清凉山的“双子星”

  若说起南京的书院,崇正书院与惜阴书院是绕不过的。前者坐落在南京清凉山东麓的半山坡上,后者毗邻清凉山。二者交相呼应,成为一对“书院双子星”。

  崇正书院之名取自文天祥的诗句“天地有正气”,意在“推崇正统儒学”。书院由时任南京督学御史耿定向创建。耿定向在南京任督学时,清凉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打动了他,因一个念头,这里变作一个可触可感的全新人文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崇正书院建成以后,耿定向即令南京所属十四府选拔优秀学生来书院学习,他本人亲自担任主讲。在耿定向的辛苦耕耘之下,崇正书院短时间内迅速成为江南儒学的中心书院,汤显祖、徐光启、李贽等都曾先后在此讲学。明代首位南京状元焦竑就出自崇正书院。

  崇正书院2006年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草木葳蕤

  崇正书院不远处的龙蟠里9号,民国时为江南图书馆,现为南京图书馆古籍部。往上回溯到清道光年间,这里是两江总督陶澍创立的惜阴书院。

  道光十年,陶澍由江苏巡抚升任两江总督。8年后,为纪念先祖陶侃(陶渊明曾祖父)1500多年前平叛收复建康的功绩,陶澍在清凉山旁设立书院,以“惜阴”命名。院名取自陶侃的“大禹圣人,犹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之语,意为提醒学生珍惜光阴。

  闻名遐迩的清凉山

  惜阴书院中的江光一线阁

  陪伴着惜阴书院的,有光阴,也有光影

  尊经书院:读经者,大隐隐于市

  在南京夫子庙街区热闹的街巷深处,有一座古老的阁楼名叫尊经阁。

  尊经阁内外

  尊经阁,顾名思义就是收藏经书的地方,初建于明嘉靖年间,这里刚建成时分为上下两层,各有五间房。上层收藏了明代经书,下层则作为教学讲经的处所。到了清代,尊经阁变成著名的尊经书院,成为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所。

  明清时代的尊经阁建筑主体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尊经阁是仿当年的样式所建,目前是中国书院历史陈列馆所在地,常年设有中国书院历史的相关展览。

  清代南京有很多书院,但尊经书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居于学宫之内,毗邻中国四大文庙之一的南京夫子庙。自古以来这里便文脉流长、学风悠久。

  刻制的代表学生身份的印章 

  尊经书院课艺

  书院印制试卷的印版

  历经了多年的沧桑,这些书院中的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很多连遗址都无法寻找到。但是它们所传递出的尊师重道的人文精神,却早已深入南京这座城市,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这里的人们。

  直到现在,南京还有许多以书院命名的学校和培训场所。书院这两个字,已经深深植入南京这座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的缩影。

  (来源:东方文化周刊/刘璐 刘冻 于成 编辑/高若婷)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