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烈士陵园:“信仰课堂”馆校合作红色研学课程 ——《雨花英烈的艺术人生》

2021年04月08日 00:25:4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项目名称:“信仰课堂”馆校合作红色研学课程——《雨花英烈的艺术人生》 

  项目负责人:郭琦

  联系方式:13809005520

  一、内容说明

  1.主题展品或主要场馆

  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里展陈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其中就包含了雨花英烈在短暂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许多珍贵的书画、刺绣、篆刻、原创歌曲等,这些艺术作品展现了雨花英烈在成长道路上的艺术修养、高贵品行和红色初心。我们把挖掘出的雨花英烈将艺术素养学以致用的革命史实融入到中小学思政课堂、德育教育、学科教育中,将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针对9—13岁青少年认知特点和心里特征,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和多种教育手段,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扩大受众范围,创新弘扬雨花英烈精神。

  2..诠释角度

  以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导向,以9—13岁青少年为主体,以“知初心、学文化”为主旨,寻找雨花英烈的艺术点滴,讲述雨花英烈将艺术素养学以致用的革命史实。通过不同文化艺术形式进行演绎展示,在提升学生艺术审美修养及传统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认识更加丰满鲜活的雨花英烈形象,在激发孩子兴趣与热情的同时,将雨花英烈精神融入到孩子们的学习中,培养爱国情怀。

  二、受众与时长

  1.年龄段(受众群体)

  9—13岁青少年

  2.项目时长

  一学期

  三、目标设定

  1.知识目标

  ①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概况和重大史实;

  ② 基本了解雨花英烈生平事迹、知晓雨花英烈精神内涵和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基本概况;

  ③ 对书法、绘画、蜡染、篆刻等艺术形式有初步认知。

  2. 能力目标

  ①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讲座,提升青少年对革命历史、雨花英烈事迹的认知水平;

  ② 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走进纪念馆,充分了解纪念馆基本概况和发展脉络,知晓作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人,面对馆里展出的烈士事迹和文物,该看什么、该学什么?

  ③ 通过观看“雨花英烈艺术人生”线上短视频课程和线下红色主题课程,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创新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实践水平,增强课程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学生的积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 从雨花英烈在成长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艺术修养和传统文化元素为切入点,让青少年充分了解雨花英烈在与他们年龄相仿时在学什么?在做什么?从而寻找到共鸣点,提升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

  ② 通过参与线上课程拍摄和线下具体实操,展现雨花英烈的艺术修养和当代青少年的艺术才华,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创新红色故事宣讲方式,告诉他们作为新时代少年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③ 通过“理论和实践”、“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红色研学课程和活动,培养青少年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逐步成为红色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员、传承者和践行者。

  ·项目过程设计

  一、主要流程

  1.专题课程(开学开展):

  《认识纪念馆》、《走进纪念馆》;

  《认识纪念馆——开学第一课》

  实地参观课程——《走进纪念馆》

  2.定期课程(每月开展):

  线上视频课程:《丈夫意气尚坚决——研修蜡染文化,熔铸爱党之心》、《且向百花头上开——临摹先烈遗作,追思先烈品格》、《留得豪情作楚囚——学唱<奋飞曲>,争做奋斗者》、《更从何地觅侯生——篆刻座右铭,不忘党恩情》;

  《雨花英烈的艺术人生》研学实践教育系列课程

  《且向百花头上开——临摹先烈遗作,追思先烈品格》

  《更从何地觅侯生——篆刻座右铭,不忘党恩情》

  3.特别课程(期中开展):

  红色主题课程——《雨花英烈主题音乐课》、《雨花英烈主题美术课》;

  《雨花英烈主题音乐课——戏剧工坊》

  《雨花英烈主题音乐课——学唱烈士原创歌曲》

  4.总结课程(期末开展):

  红色主题班会——《英雄是怎样炼成的》。

  《“英雄是怎样炼成的”红色主题班会》

  “红领巾志愿者”在学校给同学和老师讲述雨花英烈故事

  二、项目要点分析思考

  1.创新红色社教内容,提升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参与性。改变了以往一套讲解词说到底的宣讲形式,针对青少年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从展陈内容出发,挖掘青少年感兴趣的知识内容,将“雨花英烈的艺术修养”这一全新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制定不同的社教课程并采取菜单式的课程方式供受众群体选择,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能力培养,增强红色教育场馆的吸引力;

  2.开辟社教网络新阵地,突破传统红色教育场所的界限。打破了传统红色教育只在馆内开展的局限,同时为了顺应常态疫情防控形势,改变了以往单纯线下授课的方式,将课程转变到网络平台,使用线上视频课的形式,既规避了线下聚集的风险、突破了传统红色教育场所的界限,又扩大了受众人数和覆盖面,真正从全方位、多角度打造红色教育的新阵地;

  3.注意课程一体化实施、增强红色主题课程的可持续性和成效的延续性。注重受众参与活动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一体化的规划与实施,将“成长”贯穿于整个课程。通过专题课程、定期课程、特色课程和总结课程等不同教育手段使青少年逐步转变成雨花英烈精神的宣传员、传承者和践行者。

  4.提供红色场馆服务新形态,为青少年文化生活增添新色彩。红色场馆数字文化产品成为特殊时期纪念馆服务的新形态,响应了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丰富了青少年居家防疫期间的文化生活。积极在线上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向社会传递大爱,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5.促进教育师资力量共享和融合,提高馆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信仰课堂”馆校合作红色研学课程——《雨花英烈的艺术人生》是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校合作项目的有益尝试和探索,打破了此前“馆校合作”大多数流于形式和表象的情况。学校聘请纪念馆专业老师担任校外德育助教,定期走进校园对学校教师进行纪念馆相关知识专业培训和经验分享,而学校教师也可以通过红色文化课题研究的方式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引领职业成长,同时加入“小雨滴“志愿服务队社会志愿者行列,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合力宣传雨花英烈精神,实现纪念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赢。

  三、案例分析

  定期课程:在学校中队以班级为单位、紧扣“雨花英烈的艺术人生”主题、分为三个环节开展,即:视频课程-教师讲授-实践互动。

  1.《丈夫意气尚坚决——研修蜡染文化,熔铸爱党之心》:纪念馆邀请专业老师指导学生一起动手,用中国传统蜡染技术重现邓中夏烈士的《醒狮图》,用毛笔书写邓中夏所作诗词。教师讲述邓中夏烈士创作《醒狮图》的背景和个人成长历程,反映出学生时代的邓中夏就树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并且在以后的生命中,以他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不断践行着这份初心使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唤醒了这头沉睡的狮子。而通过对烈士事迹的学习和小组探究,使同学们发现,在从事革命工作时,邓中夏综合运用了美术、书法、演讲等艺术素养,这些素养不但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而且他也学以致用,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革命实践中,成为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

  2.《且向百花头上开——临摹先烈遗作,追思先烈品格》:教师指导学生临摹郭凤韶遗作《红梅图》,认识郭凤韶高水平的美术修养。教师讲述郭凤韶生活的时代环境恶劣,就像是梅花开放的严冬,但她毅然投入到为国为民的革命活动。对应梅花“傲风凌寒、只争朝夕”的品格。重点给学生讲解郭凤韶烈士所做的《学习计划书》,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想和实际情况,制作一份自己的《学习计划书》;

  3.《留得豪情作楚囚——学唱<奋飞曲>、争做奋斗者》:教师给学生发放学习单,并带领学生预习内容。重点讲述恽代英烈士在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传革命思想、创办革命刊物、组织工人运动、领导武装斗争、狱中斗争的史实,并以史实为基础,告诉学生为什么称他为“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袖”?并引出恽代英在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教时,和另一位革命家萧楚女一起创作《奋飞曲》的背景,也就是传唱至今的《宣城第四师范校歌》。展现出革命者曾以歌曲的形式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激励学子们为国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知晓创作背景后,教师带领学生学唱《奋飞曲》,最终完成集体合唱和学习单任务;

  4.《更从何地觅侯生——篆刻座右铭、不忘党恩情》:教师讲解篆刻艺术概况,并带领学生探究不同印章的文字内容,通过传统印章文字的识别引发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教师出示侯绍裘烈士“平生我自知”印章实物或照片,介绍“平生我自知”诗句的出处、讲述侯绍裘烈士生平事迹,使学生深刻领悟“平生我自知”印章所蕴含的理想抱负。纪念馆邀请专业老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印章,加深感悟。

  ·项目评价

  通过一系列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课程的锻炼,让青少年更深入地了解雨花英烈事迹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知识,自觉加入到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的志愿队伍中。通过学习和志愿服务,打破青少年对红色纪念场馆的传统认知,积极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增加红色场馆对于青少年群体的吸引力,从而自觉担负起红色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和传播者,为青少年的成长添砖加瓦。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