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城墙是南京的地标之一,也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中华门、玄武门、光华门,这些名字众所周知,但是你知道这些城门的名称从何而来?又有怎样的变迁吗?近日,南京市档案馆整理、编撰的《南京城墙档案》正式出版,为南京城墙的近代历史作了揭秘。
此次出版的《南京城墙档案》共四册,分别记录了城墙的保护与管理、修缮与堵塞、城门的增辟与建设。在"城墙的保护与管理"一册中,就记载着上世纪20年代末,南京城墙城门的一次集体更名。
1928年7月31日,当时的南京市政府曾发布一则"首都城门名称改定市政消息"。指出“本市的各城门名称,多含封建帝王思想”,为了去除过去城门的封建思想,决定把聚宝门改为中华门、仪凤门改成兴中门、正阳门改成光华门、朝阳门改成中山门、神策门改成和平门、丰润门改玄武门、海陵门改挹江门,而这些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对南京城墙的保护工作如今已经常态化,但在民国初期,对于城墙究竟应该拆除还是保护,却一直存在争论。这段历史,在档案第二册"城墙的修缮与堵塞(上)"中有所反映。
《南京城墙档案》主编、南京市档案馆资源开发处副处长吕永明介绍,辛亥革命以后,南京曾经出现过大规模拆卸城墙的行为。直到1928年以后,由于当时南京市政建设的需要,才陆续加强了城墙的建设与管理。档案中的史料也记载着一些城墙管理的办法。例如,将城墙沿线作为保护地,不再允许在城墙周围建筑房屋,要求当时的社会局和工务局担负起保护机关的责任等。
《南京城墙档案》第四册中的史料,则记录着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南京城市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为了缓解交通堵塞,当时的市政部门"破墙开路",增辟、建设新城门的历史。例如,在1930年8月份,当时的南京市政府在原来海陵门旧址的基础上,继续开拓40公尺,新建挹江门,仿照旧式城门,建设了三孔城门,不仅有快慢车道的区分,还保留了人行道。这些城墙变迁的细节,过去都不为人知晓。
此次出版的《南京城墙档案》,对南京城墙1927年到1949年间的史料,首次做了系统整理和公布,弥补了近代南京城墙档案完整性上的空白。书中的材料也十分丰富,包括当时南京市政府制发的文件、工程合同、经费预算、工程图纸等等。
吕永明介绍,这些珍贵史料,大多都是首次向社会正式公开。不仅全景式记录了从1927年到1949年间的南京城墙历史,也为专家学者研究城墙提供了第一手的宝贵史料。同时,城墙档案的出版还将助力中国民间城墙的申遗工作。
南京部分图书馆随后将陆续引进这四册城墙档案,感兴趣的市民朋友可以前往查阅。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崔雨薇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