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打工人们又迎来了新一年的工作。
在常熟历史上,曾经有过各行各业的“大国工匠”,他们曾经也是打工人,他们因掌握的独特技艺载入史册,而其执着、敬业的精神,则影响和激励着常熟一代又一代人,给常熟乃至中国带来了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今天,就来扒一扒常熟历史上那些低调的前浪...
入选中学课本
核雕工匠:王叔远
在中学课本中,有一篇叫《核舟记》的文章,作者把明代核雕大师王叔远雕刻的“东坡游赤壁”核雕,描写得惟妙惟肖、生动有趣。你可知道,这王叔远就是常熟人。
王叔远,名毅,明代著名微雕家,他引取常熟虞山东岭下有“初平石”胜迹,自号初平山人。
王叔远从小就对雕刻感兴趣,小时候常常揣着小刀,跑到村北的森林里去,一去就是一整天。那儿是他的天堂,他细心地观察各种鸟兽,把它们刻在树干上、石头上,他刀下的鸟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
经过刻苦认真的练习,他的微刻技艺渐渐炉火纯青,他能用直径仅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皿、人物以及鸟兽、树木、山石,无不依照事物原来的纹样、惟妙惟肖。
明天启二年(1622)秋,王叔远用桃核雕刻出“东坡游赤壁图”。核上刻有首尾八分多长、约两黍粒高的船一只,船上有篷、橹及扇子、火炉、茶壶等,形象逼真。八扇船窗,均有窗棂。窗上镌对联,左右各8字,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装点极为雅致。船首坐苏东坡、佛印等3人,船尾有船夫2人,其眉眼、衣褶清晰,神态各异。佛印和尚臂挂的念珠,历历可数。船背上有题名、篆章34个字。
建造故宫
建造工匠:蔡思诚、朱文铭
在紫禁城这样浩大的工程中,当年为之付出辛劳的工匠,据说超百万之多,但被历史记载下来的人,只有极少的几个,其中,参与营造的就有常熟人,一位是建筑设计者蔡思诚,还有一位著名的石匠朱文铭。
蔡思诚,常熟县双凤乡人(当时双凤为常熟东南区域,明弘治十年(1497)太仓建县,部分划给太仓)。
蔡思诚被姚广孝推荐参与紫禁城营建后,明成祖朱棣将其召见,问他有关宫殿建造技艺。蔡侃侃而谈,对唐、宋、元以来的殿宇间架高下浅深的情况和变化作了详细说明。成祖大喜,就让他负责指挥建造内府,负责施工设计。
朱文铭,是蔡思诚的同乡,其父朱华一是位擅长石技的石匠。自小朱文铭随父学艺,极工致。建北京皇宫时要求各工匠推荐一人为首总其成,众人一致推选朱文铭。
▲常熟古建匠人在“文庙”施工现场进行大木安装,邹凤池拍摄
至永乐十八年(1420),宫殿建成,皇帝十分满意,授朱为工部营缮所丞,并给予重赏。宣德五年(1430),他又被擢升为营缮所副阶修职郎。正统二年(1437),朱疾卒于靖恭坊居所。
蜚声国际
花边工匠:季根仙
季根仙,浒浦浒西村大居家后严家泾人。因家境贫困,1917年春赴上海徐家汇投亲。经妹夫马仁卿介绍,在松江接受基督福音,加入天主教,并在教堂所属圣母院学习西式手绣花边技艺。
约半年,季根仙的绣艺熟练,绣品质量上乘,不久,她便带着花边回家乡浒浦从事刺绣,邻里众多妇女结伴前来观摩。因当时刺绣花边工价较高,季根仙的工具简易,学艺也不烦难,一批批年轻妇女观赏后纷纷要求学习。
迄至1921年,浒浦、碧溪、白宕、西周、问村、先生桥及梅李等地前来学习手绣技艺的妇女达800人以上。那时,手绣工钱比较稳定,每日可得5角左右,时值鸡蛋20个或大米10余斤,成为很多贫户的主要生活依靠。
以后,花边事业发展迅速,浒浦附近乡镇经营花边收发者达20余家。常熟花边的产生,从1918年浒浦季根仙为始,故花边业前辈誉其为“常熟花边之开山鼻祖”,有“常熟黄道婆”之誉称。
而由她开创的花边产业在常熟进一步发展壮大,最辉煌时,常熟拥有16万绣娘,年产值3000多万元,创汇1000多万美元。曾荣获国家金质奖,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声誉。
参与建造中山陵
宝岩石匠:孙根根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遗愿,民国政府在紫金山南麓建造中山陵,该工程由当时上海最大的桂林营造公司承建。
公司的老板曹桂林是南通人,他熟知常熟虞山宝岩的石匠闻名全国、技艺超群,便专程到宝岩常熟延请石匠,并由宝岩石匠孙根根负责,组建约几十名的石匠到南京紫金山安营扎寨领受施工任务。
▲中山陵“博爱”牌坊
宝岩石匠领受的是整个工程的开端工程,即在中轴线南端首先建造一个大广场和广场上的一个高大的“博爱”牌坊,广场修造好后要保证各种建筑材料包括数以千计的大条石、大石方等,沿中轴线进入施工现场。
孙根根自知搞好这个工程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因而选料用料以及凿石配料都比较认真。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到1929年,他们完成负责的全部工程。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在南京中山陵顺利完成了“奉安”大典。“博爱”牌坊至今时隔近百年,依然屹立在中山陵中轴线上。
给毛主席做中山装
制衣工匠:田阿桐
▲毛泽东身穿田阿桐设计的衣服
田阿桐,常熟横泾(今属沙家浜镇)人。1938年去上海一家服装店学裁缝,以当时上海滩有名的西服状元侯孝鹤为师,苦练勤学。1941年,他应聘入上海南京东路英国洋行的服装公司工作,两年后当上裁剪师傅,擅做西装、皮装、旗袍、淑女装。
后来他在上海南京路上开办“田阿桐服装店”,善于因人制宜设计服装,赢得顾客称誉。1956年5月,他专门为国家领导人制作公务和生活服装。
▲毛泽东身穿田阿桐设计的衣服
1956年8月,他第一次为毛泽东制作服装,后多次为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美国总统布什、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等外国元首制作服装,成为共和国领导人的首席服装师,现北京天安门城楼前悬挂的毛泽东巨幅像中毛泽东的着装就是其手笔。
由田阿桐首创的“毛式中山装”,在中国公务休闲装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他独创缝制的的“红都牌”男西服、“红都牌”男大衣,在国际、国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在不断前行的打工路,也许苦累,也许迷茫,但那些牛x的前浪用他们的奋斗史告诉我们,加油干吧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