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大运河的中心是哪个城市?|运河百问87

2021年01月19日 11:03:2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悠悠运河,碧波依旧;千年文脉,延绵不休。为了让广大网友更好地了解运河历史、感知运河文化,我苏网、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官网推出《运河百问》专栏,邀请专家全面系统地介绍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文化传承、文化认同和文化走出去等角度对运河沿线的文化符号进行细致梳理,用一个个有趣的知识点带领网友穿行大运河2500年的历史,步入一条精彩纷呈、摇曳多姿的线上运河文化长廊。

  第八十七问 元明清大运河的中心是哪个城市?

  元明清大运河的中心是北京。

  北京古称蓟,战国时即为燕国的都城,为北方一大都会。作为中原进入北方和东北地区的门户,北京逐渐成为区域政治中心。随着大运河在隋代的开通,第一次开辟了从江南直达涿郡(今北京南郊)的运道,解决了漕运问题,从而不仅提升了北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理价值,为其上升为全国政治中心奠定了基础。隋唐王朝对东北高丽的多次用兵,都以北京为基地。 

  中唐以后,契丹、渤海、女真等少数民族相继崛起于东北,北京的政治地理价值日益突显。十世纪上半叶,契丹族在建立辽朝后升北京为五京之一的南京,是辽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城市,几可与宋都开封相媲美。十二世纪上半叶,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取代辽朝,并攻灭北宋,占有淮河以北的领土,与南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鉴于北京的交通发达、物产丰富,公元1153年,金统治者正式将都城迁至北京,改称中都,并随即恢复了以中都为中心,以御河(即隋唐时的永济渠)为主干,以黄河北流诸水为辅的漕运体系。公元1264年,在即将重新统一中国的前夕,元朝皇帝忽必烈下令在金中都东北郊另建新城,并于1272年把新城命名为大都,定为全国的都城。元大都的确立与兴建,使北京由北方区域中心第一次上升为统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而大都城的山形水系,在其规划设计之初便被认真考虑在内。设计者首先选择了城内最重要的水源积水潭东北岸上预定为全城中心的一点,立“中心台”,又建“中心阁”,从“中心台”向南,紧傍积水潭东岸,垂直南下,形成设计上的元大都示意图城市中轴线。在此中轴线上,又紧傍太液池的东岸,建造宫城“大内”,又以积水潭的东西宽度,作为全城宽度的一半,用以决定东西两面大城城墙的位置。 在大都建成之后,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元政府对大运河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治和开发,重新开通的大运河以大都为中心,直穿山东、江苏全境,径抵江南,沟通了河、海、江、淮、钱塘五大水系,把南北方各大经济区更直接地联系起来,由此奠定了此后中国大运河的基本走向及其规模。 

  明清两朝相继建都北京,继续沿用元代大运河作为连接北方政治中心与江南经济重心的水运通道。为确保这一交通大动脉的畅通,明清两朝都不遗余力地经营运河,使运河的功能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进而将古代运河的发展推向一个高峰。而作为元、明、清三朝都城的北京,素有“漂来的城市”之说。大运河每年为北京运进数百万石粮食,还把南方的其他物资如木材、铜、铁、铅及百货等,源源不断地运来。可以说,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北京的那些金碧辉煌的城阙和宫殿,也就没有北京历史上的兴盛和萦华。 

  北京的崛起,有政治、军事、地理等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而大运河沟通南北,连接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也为北京作为统一中国的都城奠定了经济和地理方面的基础。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东移,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区域,正是由于大运河的沟通,使位于华北平原北端的北京成为连接三大区域的枢纽,南北照应,成为全国的中心。北京作为中国古代两大伟大工程长城与运河的交汇点,既捍卫了中原文明,又努力吸取南方的养分滋育北方大地。长城既未能阻挡北方民族的南进,也没有阻碍中原文明的北上;而运河却有效地保证了南北的统一,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 

  北京旧城玉河

  作者 姜师立:

  扬州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期间,曾任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专职主任、牵头城市扬州市申遗办公室副主任,亲历了大运河申遗的过程。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网专稿”,仅供运博会宣传使用,谢绝转载,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