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化大省江苏迎来一件喜事盛事——江苏省文联十代会、省作协九代会在南京隆重开幕。
这是一次在关键时刻、新的起点召开的盛会。面对极不平凡的一年,江苏奋力打赢了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防汛抗旱三场硬仗,推动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启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视察,充分肯定江苏工作和发展,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小苏注意到,上周江苏省委召开的十三届九次全会上,明确提出要更大力度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当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探路者、先行军。可以说,江苏召开的这次文代会、作代会,就是要进一步思考和回答,在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征程中,文艺如何担当使命、走在前列。
开幕式上,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发表了提振信心、鼓舞人心的讲话,他号召:“让文艺更好地扛起反映时代的使命,以更多精品力作抒写时代、立言中国。”现场,他还引用“山登绝顶我为峰”“不废江河万古流”“一枝一叶总关情”三句诗,为江苏文艺繁荣发展鼓劲——“让我们满怀信心和期待,共同步入文艺的新春!”
省委书记讲话中的三句诗有着怎样的深意?站上新起点,广大文艺工作者怎样讲好“春天里”的江苏故事?今天,小苏就与大家一起品读诗句、品味内涵。
“山登绝顶我为峰”
有高原也有高峰,江苏文艺界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小苏注意到,在上周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曾被网友热赞的“苏大强”一词写进报告中,实际上,江苏这个“学霸”可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硬核”,文化艺术这一“软实力”同样不容小觑——名家大师和精品力作交相辉映,历史底蕴和现实发展相得益彰,我们有充足的底气说:江苏文艺既有高原、也有高峰。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就盛赞江苏“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自古文化底蕴深厚”。这次视察中,又充分肯定了江苏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该说,江苏在中国文化版图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民间文艺、杂技、文艺评论等各个门类,百花齐放、各领风骚,很多方面都代表了国家水平。
能够有这样的地位,江苏靠什么?娄勤俭表示,一靠名家大师,二靠精品力作,三靠历史积淀。
1、灿若星辰的名家大师
在江苏文艺的天空中,有一大批名家大师,不仅是深厚传统的继承者,也是开风气之先的先行者,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在讲话中,娄勤俭对江苏的作家、戏剧家、画家、书法家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文艺群体“如数家珍”,表示大家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生动展现了江苏的历史之美、风物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
2、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江苏文艺的百花园中,呈现出姹紫嫣红的勃勃生机,涌现出一大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其中,有许多作品获得了文艺大奖,完全可以用书法上的“八面出锋”来形容;不仅是众多奖杯,江苏的文艺作品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口碑;不仅是在国内有影响,许多文艺作品走出了国门,到世界各地巡演,把东方神韵、中国精神、江苏故事带到了国际舞台,扩大了江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3、悠远深厚的历史积淀
文艺最讲传承,历史积淀本身就是一个地方文艺的厚度,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发展的高度。回望历史,娄勤俭表示,江苏始终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守护传承之地。应该说,丰厚的历史文化为江苏文艺注入了独特的基因,让江苏文艺家走到哪里都带着一股“书卷气”。
当然,高原和高峰,都是相对的概念,不是说已经到了顶峰、可以自满了,而是要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担当,主动顺应时代召唤和人民期盼,努力创作出更多名篇佳作,推动新时代江苏文艺“高处再攀高”。从这一角度来说,娄勤俭引用清代林则徐的诗句“山登绝顶我为峰”,意在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身处大时代、大变局,要有这样的大视野、大格局、大襟怀,勇立高峰之巅,不断突破超越。
“不废江河万古流”
有素材也有人才,江苏文艺家在新时代应有更大作为。
在讲话中,娄勤俭引用的第二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二》——“不废江河万古流”,言下之意,是鼓励文艺工作者投身伟大复兴的滚滚洪流,要有谱写民族史诗、铸就不朽丰碑的目标追求,让中国文艺的历史星河闪耀更多江苏光彩。
毋庸置疑,好的文艺作品,都是火热实践素材和人才创作天赋相结合的结晶。但也要看到,素材和人才不会天然形成传世之作,还要有聚焦大题材的创作自觉。
熟悉江苏的朋友都知道,这个省从来不缺好的素材,拥有抒写时代进步史诗的丰厚土壤。讲话中,娄勤俭盘点了不同历史时期江苏文艺创作的素材源泉、精神食粮,满怀期待地表示,时代变化如此深刻、社会进步如此巨大,人们的精神世界如此活跃,召唤着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去发现、去提炼、去表达。
把目光聚焦到当下,江苏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伟大征程上、伟大时代中都有哪些历史性变革,演绎着哪些生动鲜活的故事?娄勤俭举例子、谈感受,为与会的代表们做了辅导——
比如,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抗疫故事。江苏是全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做得最好的省份之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文艺苏军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人们的生活逐步恢复正常,抗疫文艺在火线创作之后,如何走向沉淀和升华?娄勤俭表示,我们要思考的是,文艺工作者如何把笔触深入表象叙事之下,着眼于人与疾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大命题,从生命、人性、制度、命运共同体等不同视角进行观察、解构和讲述,书写出与抗疫史诗相匹配的文艺史诗,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民族精神,让后人记住江苏人的奋斗和奉献。
比如,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故事。总书记在视察南通博物苑时,强调落后就要挨打、实业才能救国。娄勤俭表示,这些年,江苏正在推动科技从全面跟跑到逐步并跑以及局部领跑的跨越,努力甩开“卡脖子”的手。以钱七虎、王泽山为代表的江苏科研工作者以及一大批富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书写着科技报国、实业报国的新传奇。
比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转型故事。总书记视察时用“沧桑巨变”来赞叹南通五山地区环境整治的成效,狼山港区原来是全国最大的硫磺集散地,经过治理现在已经成为优美的生态岸线。娄勤俭表示,这样转型发展、涅槃重生的故事还有很多,其中的舍与得、抉择与坚守,都值得我们用文艺作品去记录和抒写。
比如,走出去、融入国际循环的开放故事。总书记赋予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的重要定位,娄勤俭表示,现在不再是单向的引进来,而是更加注重走出去,江苏的资本、人才、技术,在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比如,共同追求幸福生活的奋斗故事。总书记在南通和群众交流时,勉励大家“幸福是你们共同奋斗、亲手创造出来的”。娄勤俭表示,江苏在全国率先解决了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低收入问题,并且从推进“四化”同步、重构城乡关系的高度推进苏北农村住房条件集中改善,我们还助力中西部地区102个县、近400万人实现脱贫。能够列举的还有很多,这些都是生动的现实主义题材。
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主要靠作品来体现;一位大师的文艺地位,要靠作品来说话。娄勤俭强调,在新时代展现更大作为,关键要创作出更多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大作品,这是文艺繁荣的标志,也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小苏觉得,娄勤俭提到的“大作品”并不是说文艺工作者都去进行宏大叙事,而是要有对大题材的创作自觉,通过文艺家独特的思想洞察力、认知穿透力和艺术感悟力,去关注时代、研究时代、表达时代,从而推出代表这个时代的大作品:
01要反映时代生活
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时代丰盈的血肉、真实的心跳、跌宕的情感,把指标、数据上科学理性的进步,转化为这个时代温情感性的认知。
02要培育时代精神
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用艺术之美成化育之功,让人们心中迸发出向上力量、身上展现出文明素养。
03要引领时代发展
努力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指引精神前途的灯火,鼓舞江苏儿女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一枝一叶总关情”
有个性也有规律,艺术家须有深厚的家国、人民和艺术情怀。
在讲话中,娄勤俭书记引用的第三句诗出自清代诗人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小苏看来,之所以引用这句诗,意在强调人民是文艺永恒的主角,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念兹在兹、心心相印的真挚情怀,把为人民创作的光荣事业进行到底。
伟大的艺术家都有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他们的风格特质赋予了作品跨越时空的生命力,但纵观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史,所有个性的背后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凡是优秀的文艺作品,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反映时代精神的神圣使命,坚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根本方法,坚持创新创造、精益求精的创作追求,这些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
规律是众所周知的,如何判断艺术家是否从内心里尊重和遵循规律?娄勤俭表示,关键要看有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热爱,对艺术理想的执着追求。
1、深沉的家国情怀
文艺工作者的书斋、舞台不是世外桃源,就处在国运兴盛与衰微的斗争中、文化激荡与交锋的大潮中、精神坚守与异化的冲突中,就是我们每一位文艺工作者要守护好的阵地。娄勤俭表示,江苏是文化高地,也是开放前沿,更要保持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坚守自觉,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当好守卫国家和文化安全的“战士”,用作品去激励人民同心同德、向前奋斗,让民族精神的脊梁在江苏始终高高挺立。
2、浓厚的人民情怀
文艺创作一旦对准了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时代和历史的画卷就格外地生动逼真。娄勤俭表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感动着人民的感动。他特别强调,关在书斋中挖空心思,是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的。只有走出书斋,多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街头巷尾走一走,多去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感知群众的所盼所愿,才能发现生动鲜活的素材,获得源源不断的思想,书中的故事、弦上的音符、舞台上的表演,才能更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更具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3、纯粹的艺术情怀
大凡优秀的文艺作品,必然是笃定恒心、呕心沥血铸就的;大凡优秀的作家艺术家,必然具有自我突破、创造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娄勤俭表示,讲“自我突破”,是因为艺术的高度是在不断突破“旧我”、成就“新我”中形成的;讲“创新创造”,是因为这是文艺的生命力,也是江苏的优秀传统;讲“精益求精”,是因为“好戏都是磨出来的”,好作品都离不开精雕细琢。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保持对艺术本身最纯粹的追求,在创作上自我革新,在技艺上精打细磨,不断推出自己新的代表作,努力提升江苏文艺的原创力和影响力。
守护文艺的山清水秀
文艺作品可以跨越时空、超越国度,但文艺战线必须坚持鲜明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娄勤俭表示,有责任也有义务,各级组织要为繁荣文化艺术创造良好条件。
小苏注意到,这几年在不同场合,娄勤俭与一些作家、艺术家有过不少交谈,大家对江苏文艺的底色和地位充满自信,也就一些方向性问题作了探讨,有的已在探索推进,有的还处于破题阶段。娄勤俭表示,各级党委、政府要带着强烈的解题意识,着眼于建设文化强省、加快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文化文艺工作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政治领导和统筹指导,更大力度推动江苏文艺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对于文艺这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大环境极为重要。娄勤俭表示,我们抓文艺工作一定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在体制机制上“松绑”“放活”,不能让各种条条框框把文艺家的手脚捆死了。他从文艺单位的考核、文艺项目的申报、推动文化“走出去”等方面,要求各级组织对文艺家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心,多开方便之门、多做顺风吹火,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他还特别要强调,守护好文艺生态的“山清水秀”也是党委政府的分内之责,最要防止把文艺创作生产完全交由市场调节的倾向,警惕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文艺是讲求悟性的,文艺家或许不能量产,但加强文艺人才的梯队建设大有可为。小苏注意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南大作家班走出赵本夫、朱苏进、储福金等大批优秀作家。从当年的“作家班”,到现在江苏探索实施“名师带徒”计划,目的是想帮助文艺人才解除后顾之忧、潜心专注创作。娄勤俭表示,文艺人才特别是艺术人才的成长,往往还需要一定的阵地作支撑,文艺管理人才的培养,各级党委、政府也要切实抓起来,强调艺术属于所有拥有艺术梦想和追求的人,我们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过去五年,省文联、省作协在搭建平台、培养人才、推出精品、文艺惠民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小苏注意到,此次文代会、作代会,即将选举产生新一届的领导机构。娄勤俭表示,新一届文联、作协要牢牢把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职能,多办贴心实事,真正把各级文联、作协建设成为向心力强、创造力充沛的温馨之家,为江苏文艺事业的持久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讲话中的最后,娄勤俭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自信,守正创新,奋力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让社会主义文艺之花在江淮大地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用文化江苏建设的过硬成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评新而论”微信公众号 记者/高彦 高涵 编辑/高涵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