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初心奔跑 与时代同行 “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走进江苏

2020年12月24日 16:32:4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记者/唐宝妍)12月24日,由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举办的2020年“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抵达南京,来自新华社、北京日报社、新疆广播电视台、《求是》杂志社、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等12家媒体的记者在现场进行了巡讲和座谈交流,分享了他们在新闻一线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鲜活故事和感人瞬间,展现了当代新闻人在“四力”中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风貌。

  记录逐梦 见证大国前行

  记者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也在记录中一路与时代同行,在筑梦、逐梦的大国路上,记者这个职业更是聆听和见证了太多太多大国崛起的铿锵足音。来自河北省长城新媒体集团的记者高航在现场分享了关于“京张高铁”开通运营的故事。在积贫积弱的旧时代,京张铁路曾是渴望富强的中国人心中的一束光芒,如今时速350公里的京张高铁建成通车,京张铁路和京张高铁在同一个起点和终点完成了跨越百年的历史对话。高航说,在过往的工作中,他结识了很多铁路人,也真真正正感受到了他们心中所认为的“圆满”,“从落后时代到引领时代,中国人奋斗了一个多世纪,而飞速向前的复兴号挺起的,是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实力和担当”。


(长城新媒体记者 高航)

  新华社记者商洋同样在分享中提到了自己眼中的“中国高铁”,作为一名有着留学经历的驻外记者,她对中国高铁的崛起有着更为深厚的体会,“我曾在中车集团的复兴号陈列间进行了一场英文直播,我心情非常激动,同样的还有几十万的海外网友纷纷留言,他们都对中国速度充满了好奇”。


(新华社记者 商洋)

  求新求变 讲好脱贫故事

  2020年是决胜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媒体进入深度融合之年。面对迅速变化的传播环境,如何突破桎梏、创新形式,用更加接地气、更加有“泥土味”的方式讲好脱贫攻坚的基层故事,就成了一众媒体人着力探索的事情。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周红泉在现场分享了《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脱贫之后》的创作经历。这个获得中国新闻奖短视频专题报道一等奖的作品,讲述了十八洞村年轻村民龙金彪在探索如何“脱贫不返贫”路上的奋斗和尝试。周红泉认为,龙金彪身上折射的正是十八洞村脱贫不返贫且一起致富奔小康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国农村更远的未来,因此他的故事值得被书写,关键是如何进行创新。“我们采用网络的形式,比如说在短视频前三秒的时间,就一定要抓住用户的眼球,我们设置了悬念,融合了动画、手绘等各种新媒体的元素”,于是便有了这个既带着泥土味又极具“网感”的脱贫作品。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周红泉)

  来自新疆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李雪则讲述了自己作为“带货主播”发现的那些做带货直播的乡亲们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直播带货”这一全新的形式已经帮助卖出了6300万的新疆特色好果品,进一步助力“阿拉西”们脱贫攻坚。

  逆行上阵 展现抗疫担当

  湖北日报社摄影记者柯皓在巡讲现场分享了他在武汉抗疫一线用镜头记录下来的几张宝贵的照片。疫情期间曾经被很多网友转发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的背影,就出自柯皓之手。柯皓讲到,为了拍摄这张照片,自己在金银潭医院呆了整整两天,才有幸在张定宇转身的时刻拍下这张工作照。同时,他还拍到了武汉肺科医院ICU主任胡明落泪的一瞬间,“当我上前问他怎么了,他说自己的同事病危了,我们每天都在死神手里抢病人,却保护不了最亲的人,那一刻我心里五味杂陈”。


(湖北日报社摄影记者 柯皓)

       作为最早进入隔离病房的摄影记者之一,柯皓先后20多次进出“红区”,走遍了武汉所有的定点医院,拍摄了数万张照片。他直言,每每想到家人自己也很忐忑,但看到ICU里那些比自己还小的90后护士,心里却又有种莫名的力量。


(黑龙江绥芬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扬)

  黑龙江绥芬河市融媒体中心李扬讲述的则是境外疫情爆发后,绥芬河市克服艰难险阻为国守门的担当和大爱,这个人口不足7万的小城,在今年4月份曾承受了来自境外输入的巨大压力。在分享中,李扬提到,自己用镜头记录了无数刚从武汉归来又立马投身绥芬河抗疫的医护人员,大家万众一心只为守住边境线,而那时自己的父亲也正躺在ICU里面。“即便父亲走了,也只用了半天的时间送走他,第二天又立马穿上防护服投入到了战斗中”,李扬说。

  巡讲团用一个个鲜活的新闻故事讲述了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坚持践行“四力”上的奋力探索。而现场的新闻工作者也纷纷表示,巡讲团不仅让他们收获了感动和感悟,更在媒体行业中树立了典范,未来,将不断提升“四力”,努力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无愧于时代的新闻精品力作,为推进“两聚一高”新进程、实现“强富美高”新江苏不断传播正能量!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