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和平 重走“南京安全区” | 第二站:拉贝故居

2020年12月12日 09:19:1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937年冬,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11月下旬,留守南京的20多位国际友人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他们与中方人士一道建立了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区,托起了中国难民“生”的希望。

  2020年距离那段惨痛的历史已有83年,今天的南京城祥和繁荣。

  岁月更迭,历史永存。

  追忆过往,珍爱和平。

  ——《感恩和平  重走“南京安全区”》

  1937年11月下旬,侵华日军攻破南京防线前夕,驻留南京的外国人为给来不及撤退的中国难民提供避难所,建立了“南京安全区”。12月13号南京城沦陷后,大批民众涌向了安全区,当时的安全区内设了25个难民收容所,拉贝故居便是其中之一。

  拉贝故居坐落在南京市广州路小粉桥1号,是一座安静的院落,它是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一部分。在高大的法国梧桐的后面有一幢二层坡顶西式小楼,走进院子,就能看见打着领结、凝视远方的拉贝雕像。

  一进门,除了小楼前的拉贝先生塑像之外,旁边有一个拱圈式的建筑,它底下是有个半楼梯。这就是后来模拟的防空洞,一共挖了三个。根据《拉贝日记》中的记载,它是地下1米5,地上1米5。它本来是按照15个人的容量去建筑的,但是后来,特别是到高峰的时候,容纳了30个人左右。这个不算高的入口,在83年前,可以说是中国难民的求生之门。

  拉贝故居是当时25个难民收容所里面最安全的一个,不仅仅院子里面的所有的难民没有一个被伤害,而且还诞生了两个婴儿。目前,这里还收藏着32张难民的名单,一共有622位。每一个人按了手印,对名字年龄都有详细的记载,最小的两岁,大的有70岁,男女老少,各个年龄段都有,涉及鞋匠等各行各业。

  丁永庆、宗有琴、李世珍、王凤英这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当年都在这里得到过拉贝的保护。王凤英曾回忆说:“要我们一起站那块,站那头好了准备开枪了,后来拉贝喊去了,拉贝跑那块站在那里和他们讲,拉贝就讲过了,日本人他就走了。”

  1937年11月到1938年2月,作为安全区主席的拉贝,每天不仅亲自在安全区站岗,确保难民安全,还要与侵华日军斗智斗勇,阻止恣意屠杀,寻求国际援助。在小粉桥1号,拉贝用日记记录下了侵华日军的暴行,共计10本2460页。

  拉贝日记——“在这里做过的事,我从没后悔过,因为我挽救了许多生命,但我自身的痛苦也是难以言喻的。”

  也是在这里,今天的南京人建立了“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除了纪念和感恩他的正义之举,还要弘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杨善友表示:“拉贝故居虽然很小,但是实际上它有一种价值,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实际上从历史的沉淀中,它凝固起来的给人们以向善的精神和斗志。”

  与院落里的安宁相比,一墙之隔的院外则是车水马龙,这番景象是今天南京人生活的日常,忙碌而祥和。如今闹市之中的拉贝故居恰如时间轴上的一个空间坐标,见证了南京城由暗转明,也传递着“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人间心声。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顾倩颖 编辑/梁瑄)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