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位于南通市狼山国家森林公园马鞍山景区内的虞楼正式对外开馆,为纪念张謇与其恩师翁同龢的师生情为主题的“师恩永怀”图文展览也在当天与广大市民游客见面。
虞楼位于马鞍山东岭,沿揽江绿道西行至马鞍山麓,从山路小径拾级而上,不远处即可看到它。虞楼建于1921年,明年即将迎来它的百年春秋,此楼是张謇为缅怀安葬在长江对岸常熟虞山的恩师翁同龢而修建的,1998年被立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修缮布展已经可以免费对市民游客开放。
记者在现场看到,主楼门上有张謇所题《虞楼匾跋》,陈述了他建虞楼的原因和用意:“黄泥东岭,南望虞山,势若相对,虞之西白鸽峰下,则翁文恭公之墓,与其被放还山后,墓庐在焉。辛酉一月,过江谒公之墓,陟虞岭望通五山,烟雾中青苍可辨,归筑斯楼,时一登眺,悲人海之波潮,感师门之风义,殆不知涕之何从也,名虞楼以永之,亦以示后之子孙。”
据工作人员介绍,1885年张謇赴顺天府乡试中举,与主考官翁同龢建立起师生之谊,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步入仕途后,因见解相近,与翁同龢联合参与了一些政治运动,如甲午战争时极力主战;戊戌维新时拟写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变法文件;在立宪运动初始之时,共商尽快立宪之法。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开机后,翁同龢特题联相贺。翁同龢去世前夕,自拟挽联一副,遗命张謇为之书写。翁同龢去世后,葬于常熟虞山的白鸽峰下,1921年年逾古稀的张謇渡江拜谒翁同龢墓,捐资助修墓庐,隔江望见南通五山,心生一念,回到家乡后就在马鞍山建造一楼,名为虞楼,以此作为对恩师永远的纪念。门前有联文:“窗中影入青牛梓,江上云标白鸽峰。”上联指的是虞楼,下联指的是虞山翁墓,遥相呼应。
虞楼主楼共分上下两层,围绕张謇与翁同龢的师生情谊与爱国热忱,分虞楼春秋、笔墨情深、师恩永怀三个部分,展现两人家国情怀与师恩永怀的主题。展陈前言为南通张謇研究中心专家赵鹏特地撰写的《修建虞楼记》,这篇文字讲述了虞楼之所以叫虞楼的三个原因,一是翁同龢的墓就在常熟虞山上;二是“虞”字本身有候望之义,表达站在这儿眺望江对岸的意思;三是忧虞、忧患之义,建楼之时正值江浙军阀混战,张謇先生忧虑战争影响民生与工商业,表达了他的忧患意识。
虞楼春秋展厅记述了虞楼的前世今生,笔墨情深展厅陈列了翁张二人互往的部分书画作品,师恩永怀展厅从帝师惜才、状元及第;甲午战争、共和维新;实业救国、呕心沥血;倾心教育、忧国忧民;慈善公益、倾囊济世;敦睦勤俭、家风清和六个板块展现了翁同龢点滴的教导对张謇人生历程的伟大影响,最后以大事记的形式介绍了在翁同龢开缺回籍隐居期间,张謇与翁师往来的情谊雅事,宣扬师恩如山的传统美德。
在那内忧外患、大厦将倾的时代,翁同龢与张謇相识、相知、相敬、相助,张謇成为翁同龢最亲密、最敬重,又寄以重大期望的门生和忘年知交。科举场上,翁是张的伯乐,张謇也始终感恩关怀老师;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中,张是翁的坚定支持者,而翁晚年关心、支持张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各项事业发展。可以说,师生俩人相互造就了对方。与此同时,翁同龢与张謇对彼此学养、品格、能力的充分认同与尊重,他们身上相似的匡时济世的忧患意识、学以致用的责任担当、务实开拓的行事风格,使他们之间建立起超乎师生的笃厚情谊。
在虞楼参观时记者还发现,为了给游客带来更好的游览互动体验,景区在虞楼的东西厢房分别设计打造了笺谱坊、松禅书屋、东岭雅室等功能空间。笺谱坊内,以虞楼为原型,延请十竹斋笺谱雕刻师采用传统木刻技法制作了一套笺谱雕版,有兴趣的游客可自制信笺纸,手书一封寄予此时最想感谢的一位老师,装入望虞楼纪念封、加盖虞楼纪念邮戳,投入专设的邮政信箱,传递这份美好,以承张謇先生勤学与不忘师恩的精神。松禅书屋,提供特色茶饮服务,配以各类文化书籍、名著史书等,品茗读书,追慕先贤。东岭雅室,得名于张謇《宿虞楼》诗句“月波流过岭东头”,今后景区将与国学、读书会、茶室等一些团体合作,开创插画、挂画、听琴、品香、书画笔会等雅集,打造小型文化活动场所。
“为了游客游览更加便捷,景区还将在现有电瓶车游线中增设梵音广场黄马山站,方便游客下车前往虞楼参观,并在沿途讲解中加入虞楼内容,让游客更多的了解这座江畔百年名楼。”狼山管理办党委书记、主任成宾告诉记者。
(来源/南通发布 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