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五代人坚守制陶工艺 老手艺铺就致富之路

2020年11月21日 10:55:34 | 来源:徐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茱萸山街道办事处有个土盆村,五代传承非遗制陶手艺的张开业,守着祖传的两座老窑,凭着自己的制陶手艺,每年能烧制和销售两万多个陶盆。一年下来,虽说土里来火里去很辛苦,但张家五代人坚守制陶工艺,不仅为徐州留下这处火与土的历史文化遗存,一年下来的毛利也能在20万元左右,让这个大家庭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五代传承非遗制陶

  古老的土盆村背靠景山,坐北朝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即不老河。

  出生于1981年的张开业,从儿童时代就深受祖、父辈的熏陶,特别喜爱这泥土与火的技艺,高中毕业后,就自己动手做土陶,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人家都叫他“土盆张”。

张开业给小山子小学师生传授非遗制陶技艺

  张开业的高祖张在根、曾祖张传发,今年90多岁的祖父张广田、父亲张永千,他们这一支传承手工制陶有据可查的,已经历经五世。张开业传承了祖辈手工制陶技艺,生产陶盆、陶缸、陶罐等,一直没有放弃的手工制陶技艺,被列入徐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村里还有张家的两座老窑,已有百余年历史。

  张家制作的土陶器,具有透气性好、不洇水、耐盐碱等特点,据说,以前穷的时候,土盆村生产的土盆都能当锅用。老年人说,土盆村烧的罐子、盆用东西一敲,能发出“当当”的像铜器一样的金属声,所以附近村的人都叫它“铜盆”。

  “我爷爷说,土盆村最兴盛的时候有28口窑屋、十几座窑,一天能出3000多件产品。每一口窑屋都有3个人各负其责,在外还有拉土的、买燃料、卖货的……”张开业说,那时候物资匮乏,土陶制品在农村很受欢迎,挑水的罐子、盛粮食盛面的大缸,洗脸、和面的盆用的都是它。十里八乡的到土盆村拉点土陶到外面就能换钱。

现场制作,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传统制陶技艺

  为了发扬传统并创新,张开业走出徐州拜专家学者为师,汲取宜兴紫砂陶制作的精华,研制了花盆、花瓶、花坛、金鱼缸等生活用品,另外用挂釉技艺制作工艺品,复制汉代陶俑、埙,用白(陶)土烧制日式陶杯和紫砂茶壶、笔筒、宝葫芦,还创新开发了人物、动物雕刻工艺品。2008年,土盆张陶土罐烧制技艺,被徐州市评为非遗项目。如今,张开业的儿子也已经在学习传统的制陶技艺了。

  在张开业的制陶作坊和陈列室,看到那些朴实无华,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精美土陶,大家都发出由衷的赞叹。确实,经过多年锤炼,张开业夫妇烧制的非遗土陶产品已经有了相当的成熟度,深受海内外客户的青睐。

  要让泥土之香长留

  “低头看炉火,抬头望孤星,寒窑陶匠顶烈风,夜深人静听水声,天寒肚饥盼精品,抱得精品两袖风!”张开业感叹道,世上三大苦的行业是烧窑、打铁、磨豆腐。听他介绍完制陶的整个步骤,才能了解这个行业的辛苦。

  做土陶的工艺步骤首先是选土、晒土,第二步是泡泥,第三步是踩泥,第四步是揉泥,第五步做盆,双手要在托盘旋转时不断为陶盆“塑形”。做好的陶器坯子经过晾干透以后,开始装窑,准备烧制。“过去,装好窑后还要祭拜窑神。点火也有讲究,最初,是小火熏潮气,烧几个小时之后火慢慢放大。”

  用土陶匠人的行话说:窑烧生了,怨“头匠人”的眼;坯子坏了,怨“二匠人”懒;打下手的啥事都无关。张开业介绍说,因为烧窑是“头匠人”与“二匠人”的活,打下手的负责运燃料,经过一天一夜的火炼,一窑才能烧好。

  随着近年来搪瓷、不锈钢等用品的出现,土盆村很多陶瓷艺人纷纷改行,因为尽管手工烧窑很辛苦,一年忙下来也赚不了几个钱。也正因为其他陶瓷艺人的改行,让张开业看到了商机,他不仅坚守该村也是徐州最后两座土窑炉火,还利用互联网等新科技推介自己的产品。

张开业在大运河文旅博览会上推介土陶产品

  今年9月5日,张开业还参加了在淮安举办的第二届大运河文旅博览会,他的产品和徐州剪纸、香包、邳州农民画和草桥柳编,成了抢手货。

  如今,一年忙下来,张开业一家三代可以烧制卖出两万多个土盆,张开业表示:“整天与泥巴打交道,虽然苦点,赚不了太多钱,但值得,我要把这门技艺坚守下去。”说起土陶的未来,张开业也踌躇满志,他还准备去学些雕刻方面的手艺,哪怕尝尽艰辛,也要让泥土之香长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