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苏省睢宁县举办的“优质稻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现场会暨水稻绿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程式华表示,我国水稻产业发展限制因素众多,国际稻米贸易量很小,解决中国大米供应问题必须依靠自己。
中国水稻研究所优质稻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对于我国南方稻区合理调整品种种植结构,特别是整体推进优质籼粳杂交水稻的大面积应用,实现水稻生产“提质增效”和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两个重要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邱集镇位于睢宁县东南部,气候温和,水系发达,共有县级河道6条,全镇水稻种植面积达12.08万亩,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处于全国籼稻种植北缘地带,籼稻品质极佳。近年来,邱集镇依托地域优势,以稻米产业为突破口,大力推广稻虾共生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实施塑盘育秧等惠民利民措施,在国家水稻绿色增产增效协同创新联盟指导下,选取中国水稻研究所研发的“万象优111”品种,实施同一品种订单农业5万亩。
好种子种出好稻米
“过去种稻只盯着提高产量,时代进步了,现在也要讲质量。”今年58岁的种粮大户孙德标看着自家的稻田说:“这可不是普通水稻,这是最新优质品种——万象优111。”
这么多年下来,老孙来回换了四五茬稻种,今年的新品种,让孙德标信心十足:“这个品种抗倒伏,生育期短,特别适合稻虾共作。而且产出的籼稻味道好,煮起饭来嚼劲足,清香浓郁,口感、外观赶得上进口香米。”
“这些年,育种工作主要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市场需求、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提升国际竞争力这四大需求,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更多在品质上下功夫,致力于研究出更加绿色、优质的品种。”程式华说。
从种子到种业,我国正加快向现代种业发展转型升级。目前,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正在全国全面实施。“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指出。
打造综合种养新名片
“瞧,这水底下还养着小龙虾呢!”孙德标弯腰从稻田里捞出一只虾。
孙德标的稻田其实也是虾塘。将水田四周挖出深沟养殖小龙虾,中间种植水稻,形成“虾稻共作”模式。稻田不施肥、不打农药,小龙虾在良好的生态环境里自由生长,产生的排泄物又能为水稻提供养分,形成良性循环。
孙德标算了笔账:水稻新品种抗病性好,一亩省100元农药钱;稻虾共作每亩节省100公斤复合肥;绿色稻谷质量好,一斤能贵2元;再加上小龙虾养殖,算下来一亩地能增收3000多元。
邱集镇开展特色养殖,以提高稻田生产综合效益作为突破口,将传统水稻种植与经济水产养殖相结合,通过稻虾综合种养技术,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共赢”,助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进一步提高睢宁水稻生产的综合效益,成效显著。
2018年以来,邱集镇重点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建成“一稻三虾”生态种养示范基地30000余亩,建成稻蛙生态种养基地近2000亩,稻虾、稻蛙综合种养成为邱集的一张亮丽名片。
打通农业全产业链
依托产业链实施订单农业,以“万象优111”等优质品种为核心,邱集镇大力发展“基地+订单生产”模式,推进绿色增产增效集成技术规模化推广,实现产业链后端融合发展,通过实践打通了“种子到大田、收储到加工、销售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体系,有效解决“卖粮难”“谷贱伤农”两大难题。
2018年邱集镇投入资金700万元,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如今建设有农机库、烘干中心、晒场、配套用房、田间水泥道路等,自有农机价值超1000万元。2019年,镇业公司实施300亩的育秧基地,可服务于3万亩稻田,盘活了2500余亩传统秧田地。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邱集镇实施水稻产业“六统一”,即统一选种、统一育秧、统一栽插、统一植保、统一回收、统一经营,极大地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