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十年 | 跨越4000公里,编织宁伊深情

2020年11月19日 20:30:24 | 来源:江苏援疆伊犁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2010年3月,第一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正式启动。1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怀关心下,江苏省先后派出1178名干部人才奔赴伊犁开展对口支援。他们以忠诚之心对党、以真诚之心为民、以赤诚之心做事,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舍家报国、忠诚担当、团结奉献、创新奋进”的援疆精神,为伊犁的稳定发展改革事业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值此新一轮对口援疆十年之际,州党委组织部“伊犁组工”微信公众号特开设【援疆十年】专栏,回望对口援疆工作光辉历程,致敬曾经和正在“塞外江南”真情奉献的江苏援疆人。

  跨越4000公里,编织宁伊深情——南京市对口支援伊宁市十年侧记

  从扬子江畔到西北边陲

  十年来

  南京援疆干部人才

  着眼伊宁市稳定发展需求

  一项项民生工程

  一批批产业项目

  一处处工业园区

  或加速规划、或开工建设、或建成使用

  拉近了两地距离,印证了两地深厚的情谊

  桩桩大事

  助力民生向小康

  “新学校建成后,我们的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到内地优质教学资源哩……”2017年,援疆资金总投资8500万元建成的伊宁市二十八中,彻底解决了伊宁市火车站片区孩子上学难问题,更了却了家长们心头的一桩大事。

  民生连着民心,南京援疆工作组以改善民生为基础,带动一批产业项目落地生效,助力伊宁市经济发展,带动各族群众就业增收。十年来,累计投入援疆资金16.3亿元,实施安居富民、社会事业、文化旅游、基层阵地、干部人才、规划和产业等8大类的援疆项目181个,金陵第二十八中学、维吾尔医医院等一批民生项目,已成为伊宁市民生建设的“招牌”项目。

  走进伊宁市达达木图镇下苏拉宫村,援疆资金总投资9100万元建设的富民安居房格外醒目。“全村544户搬到了新房,房子宽敞、干净整洁,大家都开心得很……”村民祖丽甫尔·吾买尔江说,非常感谢援疆干部,实现了自己住上新房的梦想。十年来,累计帮助改善6000多户农(牧)居民住房条件,保障1.2万余名贫困人口养老及医疗保险,为伊宁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业业兴旺

  共筑群众致富梦

  “伊宁老城区的喀赞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六星街的手风琴博物馆和音乐庭院更是美名在外……”手风琴博物馆业主亚历山大兴奋地描述道。如今,改造后的伊宁老城区已是伊犁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与此同时也为更多的居民带来了就业致富的平台和机会。

  十年来,南京援疆工作组立足伊宁全域旅游定位,对4A级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街巷、景区开发及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援建,累计投入7200余万元,成功打造了一批旅游新名片。冰雪文化旅游节、“南京·伊宁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伊犁旅游产品南京推介会”等高层次、多角度的推介,倾情助力伊犁旅游发展。

  随着伊宁旅游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两地交流交往关系更加密切,南京街道、市直部门与伊宁乡镇(街道)结对共建实现全覆盖,“伊犁老人南京健康行”“宁伊两地少年儿童手拉手夏令营”等交流考察活动已开展2000余场次,设立在南京、徐州等地的“伊宁市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服务站”持续发力,1500余人实现疆外就业,辐射带动4000余实现就业梦想。

  人人受益

  培育发展生力军

  人才是第一资源,十年来,南京市461名干部人才通过援疆渠道奔赴伊宁贡献智慧力量,直接开展师徒帮带1000余人,培训培养伊宁市本地干部人才6万余人次。

  在“组团式”援疆工作的辐射带动下,2018年伊宁市第一中学挂牌成立“金陵班”,本科上线率提升26.5%,创造了建校以来“低进高出”历史好成绩,校党支部书记陈小勇说,援疆教师由“输血”到“造血”,为我们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源源活水。

  以下视频来源于叁柒映画

  医疗援疆方面,探索实施“X+1”“院包科”的“组团式”援疆工作模式,南京市医院多个科室(“X”)对口帮扶伊宁市人民医院精神卫生、消化内科等4个科室,举办南京—伊宁首届精神医学论坛暨心理健康促进培训班、帮助伊宁市人民医院建立伊犁州首个精神卫生中心推动当地医院的技术提升和专科建设,有效提升了伊宁市医疗系统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

  漫漫援疆路,一生援疆情。十年来,一批批援疆干部人才压茬推进、接续前行,与伊宁市干部群众一块苦、一起干,把岗位当阵地守、把工作当事业干、把奉献当本分看,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变为实际工作成效,走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高质量援疆之路,书写着一份推动民族团结、促进伊宁市发展的南京答卷。

  (来源:伊犁州党委组织部“伊犁组工”微信公众号  编辑:陈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