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18般武艺”护环保 江苏生态文明20条“入乡随俗”

2020年11月16日 09:56:3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江苏生态文明20条》发布后,如何让这些条款真正在农村落地,苏州太仓市浮桥镇方桥村的党委书记陈超,和他的小伙伴们,动了不少脑筋。他们建立自然学校、排练快板节目、综合治理河道、发展村民志愿者队伍,等等等等,策划执行了一系列接地气、见实效的环保措施,交出了一份创意十足的农村环保“答卷”。

  【唱快板 贴标语 生态文明20条“入乡随俗”】

  说生态,讲文明

  江苏出了二十条

  二十条,内容好

  落到每个家庭里 

  二十条,涵盖广

  全民都要动起来……

  这段用太仓方桥村当地方言演绎的快板,唱的是《江苏生态文明20条》,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合理施肥、禁烧秸秆等农村环保要求穿插其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太仓方桥村村民唐丽琴说,原来大家都知道不能焚烧秸秆,现在知道废旧薄膜能回收啦,要节约用水,长江里的野生鱼类不能吃。

  策划构思这段快板表演的,就是太仓方桥村的党委书记陈超。自从《江苏生态文明20条》出台后,他和同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向村民普及。过去,村里不少人喜欢在通江河湖里下网、垂钓,长江禁捕后,他们就一直跟村民们反复提醒,“不在禁渔区垂钓撒网”、“不买不食野生江鲜”,做好“舌尖上的自律”,还到村里的饭店、餐馆一家一家跑,张贴宣传标语。

  【搭建完整产业链 秸秆、农膜回收再加工】

  方桥村是个传统的农业村,农村人口2000多人,耕地面积4300多亩。此时正是水稻成熟的季节,稻子收割后,田里成片的秸秆等待处理。其实早在几年前,村里就逐步放弃粗暴的焚烧处理方式,想了不少好办法,将秸秆回收再利用。

  方桥村党委书记陈超告诉记者,目前当地已经有完整的一套工厂产业链,包括设备全部已经采购齐全了,秸秆直接打包处理,作为牛羊的饲料,所以现在的秸秆禁烧工作也开展得非常顺利;未来可能探索更多的秸秆利用的渠道,比如可能跟农村人居环境相结合,做一些秸秆画,在秸秆分类更加有效,产生能源的方面去探索。

  淡金色的稻田里,拖拉机拖着打捆机,把秸秆堆叠成一个个大小一致的“蛋卷儿”,再由抓抱机把秸秆卷码放在田埂上,等待运送到工厂。不方便作业的角落,就把土地翻过来,让秸秆就地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在村集体的农业设施大棚里,用过的塑料薄膜,也不再简单丢弃或焚烧,而是由专人清理收集后,运到政府制定的工厂,重新加工成新的薄膜。

  随着生态文明20条的落地推进,方桥村,这个曾经的江南古村,出落得越发清新动人:民居粉墙黛瓦,错落有致,河道碧水盈盈,白鹭栖息,连片的农田绿意融融,稻香拂面,村居环境干净整洁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也更足了。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鹏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去看到一些公约都比较书面化,比较严肃,但是老百姓在平时的生活中便于口口相传的,尤其是现在要便于妇孺皆知、老少皆宜的口语化的内容,更容易被传播出来。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晓东认为,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全社会公众知道有《江苏生态文明20条》,而且照这个做。这个事情的宣传推广,除了官方的正式出文、推介,更多的是媒体、学校、各种组织、机关,大家一起来把它学习、来执行。全社会特别是要加强宣传引导、使大家都很熟悉,公众对这个更多了解,更知道它的重要性和去践行。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许莹 王健安 编辑/胡超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