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2.54亿,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超4000万。老龄化社会,让许多家庭都承担着很大的养老压力。
而说到养老,特别是对于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来说,得到生活起居照护的同时,也能享受及时的医疗服务,非常必要。不少养老服务机构,也都在探索医养结合的新模式。
医中有养 让入住老人“老有所医”
蔡爷爷今年89岁,他的老伴患有帕金森,生活无法自理,女儿又远在北京,老俩口的照护,曾经是一大难题。像蔡爷爷这样上了年纪的老人,往往有一些慢性病,他和老伴也需要医疗护理。
而他们现在所住的南京江宁沐春园护理院,由江苏省老年医院负责运营和管理,符合老俩口的需求。也正因为如此,这里床位常年处于饱和状态。
江苏老年病医院对外联络办公室主任李咏阳介绍:“因为我们作为省级的老年医院,在医疗这一块是比较具有优势的。比如说老人来了之后,我们会有一个动态的评估以及动态的管理。评估之后会根据老人的情况,比如有自理的老人、有半自理的老人、还有失能的老人,我们会进行分区管理。”
老人在这里不仅可以得到专业的日常护理,遇到突发危急情况时,护理院的医疗资源也可以第一时间发挥作用。
今年1月10日,蔡爷爷突发高烧,南京江宁沐春园护理院内科主任陈秀益诊断蔡爷爷突发梗阻性胆管炎。若没有第一时间治疗,一旦引发败血症,就有生命危险。
医生立即将蔡爷爷转到医院做手术,也正是因为处理及时,蔡爷爷很快恢复了健康。这种“医中有养”的方式,让老人和他们的子女都感觉很踏实。
蔡爷爷说自己很庆幸住到了这里:“我女儿在北京,以前一年来看我七八次都不止,现在一年来看我4次。我住在这里,她很放心。过年我也不回去,这里就是我的家了。”
养中有医 老人健康管理不再完全依赖医院
有在医院里增设养老床位的,也有的养老机构,主动对接医疗资源。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这样的尝试也越来越多。
位于南京六合区的国悦颐养院,成立于2017年,具有护理院资质和中医院资质。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成立初期,他们一直在为申请院内医务室的事情烦恼。而审批流程长、手续繁琐,是当时以及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制约养老机构增设医疗功能的因素,也是医养结合机构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直到2017年10月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通知,对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这为像国悦颐养院这样的养老机构向医养结合转型,注入了“强心剂”。
南京六合国悦颐养院医务部主任李仲琦告诉记者:“小毛小病在这里及时治疗,解决不了的,我们会及时转到三级医院去。我们原来入住量还不是很大,后来有了医疗资质以后,很快来的老人也多了,家属一来参观,看到有医疗、有医生,他们也很感兴趣,都愿意把老人送到这里。所以医疗这一块,是对养老院一个很大的支持。”
养老院里有了专业的医疗团队,老人可以小病不出院,大病不离床,医疗费用由社会保障支出,不会增加养老院的成本。
更为关键的是,虽然平时这里只提供医生查房、身体状况监测等普通医疗服务,但在老人需要紧急救治时,能够及时转诊。
周奶奶今年85岁,两年前,她和老伴住到这里,老伴有心脏病,一天夜里,他突然浑身颤抖冒汗,周奶奶立刻按响了床头的电铃。
周奶奶的儿媳王莉勤说,当时她和爱人正在上海:“这边的医生全力以赴地把老爷子以很快的速度送到医院去抢救。老爷子在医院观察稳定了,又回到这个地方了。说真的,我们就觉得特别放心,关键时候老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抢救。”
一年后,老伴去世,周奶奶觉得住在这里非常安心,决定继续住下去:“一直有医生,随时喊随时就到。我顶多春节回家两天就来了,在这习惯了。”
采访中,不管是家属还是老人,对养老机构的众多配套条件中,最关心的仍是医疗资源。而目前,医养结合的医疗机构总床位,显然无法满足全部的养老需求,大部分老人,仍生活在没有医疗支持的普通养老院。对此,民政和卫生部门也在通过推出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扩大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规模和比例。
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一级主任科员陈华玉告诉记者:“几年以来,针对医养结合,民政跟卫生部门一直在推进这项工作。目前南京的养老机构,90%基本都具备了医疗资质。民政和财政部门也联合对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出台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
近日,江苏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涵盖了13条重磅举措。
比如,意见明确,养老机构可遵循市场机制,通过服务外包、委托经营等方式,由医疗卫生机构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支持养老机构与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立协作机制,为老年人提供连续、全流程的医疗卫生和康复护理服务。
同时,在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结构,意见也明确了可享受投融资、用地等优惠政策,并对这些机构的区域总量、空间布局、床位单体规模上不作限制。
长期护理险 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重要补充
医养结合,不仅要老有所医,在医疗服务方面,老人看病就医应当更方便。
今年9月,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发布《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扩大长期护理险试点范围,名单中新增北京市石景山区、天津市、山西省晋城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等14个试点城市和地区。
而早在2016年和2017年,江苏省南通和苏州,就已经作为试点城市,探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个被称为社保“第六险”的长期护理险,到底起什么作用呢?
南通如东的何爷爷,因病常年卧床不起。家境拮据,难以负担请保姆的费用。儿子在外打工,老爷子只能靠老伴照顾,得益于长期护理险,从今年6月开始,每周都会有专业护工上门给老人做两次护理。
南通如东邻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主管孙燕告诉记者:“第一次上门是收费5块钱,第二次上门不收钱。费用是很少很少的,一个月20到25块钱的费用,在他的医保卡里从照护补贴里面扣除。”
长期护理保险,类似于医疗保险,让老人在支付护理费用时直接享受一定比例的报销。根据参保人医保缴费额度的不同,报销比例从60%到90%不等。
以南通如东为例,通过申请、评估,符合条件的居家失能人员,按照重度失能每人每天15元标准、中度失能每人每天8元标准,发放照护补助;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接受照护服务的失能老人,符合条件的,由照护保险基金按每人每天30至70元不等的标准支付。目前,如东近90万职工、居民医保参保人,全部纳入长护险保障范围。
2019年底,南通市730万人口已全面实现长护险全覆盖,全市享受待遇的有2.6万人。
2017年6月,苏州开始试点长期护理保险,今年4月份以来,试点进入新阶段,长护险增加服务时长、扩大覆盖人员。其中,机构护理补贴标准由每天20到26元,提高到23到30元,涨幅15%。
目前,扬州、泰州、徐州等城市也开始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吴亦明认为长期护理险,这一险种的设置,从中国现在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老年人客观的服务需求来看,它是大势所趋:“设置了这么一个新的险种以后,可能会加重一些缴费负担,另外保险的支付比例怎么恰当合理、保险支付所支撑的服务能不能够相应地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这些环节是需要我们去做调查研究。但总地说来,我想这个方向应当肯定,探索的步伐应该加快。”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郑伟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