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河豚放流第一人郑金良:“有兴趣,再苦再累都是享受” | 我苏人物

2020年10月20日 23:43:0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这个叫白鳍豚,生活在长江中下游,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被称为水中熊猫,可惜现在长江里再也看不到它了。”长江珍稀鱼类科普馆内,郑金良正向一群孩子们介绍长江里珍稀鱼种的故事。

  郑金良,长江河豚放流第一人,现任无锡江阴市芙蓉长江鲜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9年,他在申港街道创新村建设了一座长江珍稀鱼类科普馆,用来普及保护长江珍稀鱼类知识。

  “我要把河豚还给母亲河”

  612日,是江阴的长江放流日,每年江阴都会举办长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以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江阴长江放流日活动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而长江放流日的设立离不开一个人的推动——郑金良。

  2000年,郑金良开始河豚的繁育试验,两年时间内经历千辛万苦,就在培育出河豚幼苗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那就是从他培育出的60万尾鱼苗中拿出40万尾,无偿向长江放流。

  当时整个长江流域,一豚难求,活蹦乱跳的鱼苗价格不菲,把这些往长江里倒,不就是倒真金白银吗?此举让不少同村村民感到困惑。

  但郑金良义无反顾,“培育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保护长江水生生物种群资源吗?只有长江中河豚多起来了,这一物种才不会灭绝。河豚本来就是长江母亲河赐予我们子孙万代的。现在没有了,我要把它培育出苗苗来,还给母亲河。”

  第一次放流,不仅是郑金良的大事,也成了江阴市的大事,2002610日,郑金良成为了第一个无偿向长江大规模放流珍贵鲜类的个人。但一己之力还是过于绵薄,能否动员更多的力量投入到保护母亲河的事业中来呢?郑金良马不停蹄地联系了几家企业,希望他们一起加入放流工作。

  2007年,经江阴市委市政府讨论,确定每年的612日为江阴长江放流日。在郑金良的带动下,江阴连续举办长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唱响了长江大保护的江阴之歌

  “有兴趣,再苦再累都是享受”

  曾经一位地道的江阴农民,为什么投身到鱼类繁育与养殖中?

  这要从20年前说起。“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长江江阴段素有黄金水道的“钻石区域”之称,这里以盛产“长江三鲜”闻名,刀鱼鲜,鲥鱼肥,河豚美。然而,在滥捕与污染的双重挤压下,长江的河豚、鲥鱼已绝迹多年,刀鱼也日渐稀少。

  据长江下游流域渔业资源监测数据显示,长江刀鱼1973年捕捞量为4142吨,而2012年则锐减至57.5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小在江边长大的郑金良从没想到长江里的鱼儿居然会有绝迹的一天。

  他毅然决然地放下钢材流通生意,主攻水产养殖。为了拯救面临绝迹的“长江三鲜”,他踏上了漫漫追鱼路。2000年开始,每年的春夏之交,郑金良都会溯江而上,连续两个多月奔波,寻觅成熟鱼种。为了找到河豚亲本鱼,他寻遍长江上下,对野生河豚可能出现的地方进行地毯式搜寻,后来在海边的崇明岛长兴岛蹲守,以4.5/组的价格买到了11条河豚亲鱼。

  河豚的人工繁育,没有先例可循。郑金良来不及挖鱼塘,就想方设法在镇上租了一个游泳池,再搭上脚手架建成临时温室。他日日夜夜守护在这里,产卵授精、孵化出膜。当年10月,小河豚长到100克左右一条,可就在这个时候,一场鱼疫却击碎了他的希望之梦。

  小瓜虫病是水产养殖鱼苗培育过程中的一种寄生虫病,致死率极高,郑金良四处求助尝试了各种方法也无济于事,高薪聘请的两名专家相继离开,3000多公斤小河豚被拖拉机运走埋掉,郑金良半年的心血付之东流。

  最后上海鱼友雪中送炭、提供解决办法,郑金良才救回了剩下的河豚。从河豚越冬到生态育苗,两年时间,他终于克服了河豚繁育难题。这之后,郑金良又开始琢磨引进繁殖鲥鱼、繁殖刀鱼。

  二十年心血,沿江奔波,郑金良不但填补了养殖“三鲜”的空白,还成功养殖了长江胭脂鱼、匙吻鱼等多个珍稀品种。与此同时,他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出不少实用的独创方法,如敲缸震膜法、积温判断排卵法等,被称为“养鱼技术中的无价之宝”。如今,他不但在西伍村建成了国内知名的长江三鲜养殖基地,更成了专家口中的“农民院士”。

  听到“农民院士”这个称呼,郑金良笑了笑说,“我哪儿是农民院士,我就是一个农民,一个渔民。做了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再苦再累,都是一种享受。”

  (编辑/我苏网 张琳曼 素材来源/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