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妈妈”缪蔚锦利用暑期赴青海教藏族孩子汉语 有学生跟着她来到江苏|闪亮的老师

2020年10月14日 19:57:19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缪蔚锦是常州市西横街小学一名教师,她既教语文,又教综合实践课。多年来,她热心支教,从苏北农村,到海拔3600多米的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她为爱逐梦,驰而不息,曾被评为"2019江苏教师年度人物"。

  缪蔚锦的支教经历始于盐城大丰的一所乡镇小学。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支教先进个人"。一份爱跨过长江,从苏南送到苏北,可缪蔚锦认为,这还远远不够。

  “有一年我到青海旅游,碰到一个年龄比较小的藏地孩子。我问路,他想告诉我,但是他说不出来,因为他只会说藏语。看到这个情景,我就想,既然我是老师,那么,哪里的孩子都可以成为我的学生。就这样,我萌发了去藏地教孩子汉语的念头。”缪蔚锦说,“我找了当地的一位负责人,请他牵线。”

  果洛藏族自治州,当地不少孩子跟着父母过着游牧生活。

  缪蔚锦决定每年暑假来这里,教孩子学习汉语。

  2016年暑假伊始,缪蔚锦带着一年级语文课本、一只睡袋和几件御寒的衣服,只身一人出发了。青海果洛牧区,海拔3600多米,高原缺氧环境让人"走一步喘两下"。 

  缪蔚锦的儿子李嘉梁向记者展示了妈妈御寒的“装备”:“那边温度特别低,即便是夏季,有时候温度也在零下。每次看到这些帐篷、毯子,我作为儿子既心疼,又钦佩。”

  缪蔚锦带过去的帐篷实在是太简陋:“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每天早上醒来,我的被子都是湿的,上上下下都有一层水汽。那边没有通讯,电话都打不出去,更不要说上网了。我住的地方也没有卫生设施,洗脸都很困难。”缪蔚锦说,“可能是做老师的时间久了,我就有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我希望能带给当地孩子一些终生受益的东西,哪怕通过我的一点点努力,能够给他们带来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或者让他能走出牧区,走到外面的世界。”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课本只有汉语和拼音,藏族的孩子既看不懂,也听不懂。第一年,支教效果并不理想。缪蔚锦没有灰心。回到常州后,她花了3000多元,购买了几十本藏汉版的书籍《小老师》。第二年暑假,她的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升。孩子们亲切地喊缪蔚锦"汉族妈妈"。

  “我觉得藏地的孩子学习汉语的兴趣很浓。对他们来说,刚开始学拼音有些难,因为他们j、q、x、yu这些读音,他们很难念。然后我要反复地教,有的时候,一个孩子就要教到10遍、20遍。聪明一点的孩子,一学就会写了。他们的这种学习兴趣,也会激发我更乐意去教他们。”

  走进缪老师课堂的孩子越来越多,连当地一些大人也来了。藏族小伙普多对汉语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甚至跟着缪蔚锦一起来到了常州。“我帮他在我家附近租了一间房,就靠在我住的小区。白天我去学校上课,他就在自己租住的地方写字,听我给他准备的录音,晚上我回到家以后,他就到我家里来。然后我就教他,吃晚饭也在我家里。随着他的汉语水平越来越高,后来就慢慢地开始做生意,现在做得很好。”

  缪蔚锦的学生普多

  缪蔚锦赴青海支教的联系人华桑介绍,缪老师教的效果特别好:“我们这边是旅游区,原来有汉族人来旅游,他们没法与对方沟通。而现在,大大小小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和汉族游客沟通、跟他们讲话。”

  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缪蔚锦赴青海支教按下了暂停键。缪蔚锦顺势而为,改成给藏族孩子一对一上网课。

  缪蔚锦和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学生华清甲视频聊天:

  “我希望通过自己持续几年的这种教学,让我们身边的老师和同事,甚至带动有识之士一起来投入到这样一个事业当中,让藏地的孩子能走出牧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当中。”

  缪蔚锦所在的常州市西横街小学已经积极响应起来了,该校副校长高琦介绍:“我们已经发动师生和家长募集学具、书籍、冬衣等等,把这样一项爱心行动,作为学校的一项长期事业去做。”

  更多精彩节目,请关注江苏教育频道周一至周五每天21点30分播出的《江苏教育新闻》栏目。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姜坚 吴红鲸 编辑/国正)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