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重机枪班长上甘岭坚守一个月,深埋战功数十年……

2020年10月14日 09:07:15 | 来源:无线海门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70年前,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他们没有犹豫,冲了上去,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对手,展开了殊死较量!

  纵使天寒地冻,纵使路远坑深,纵使敌强我弱……

  1950年10月初,美国侵略者悍然越过三八线,并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其实早在1951年,海门也组织了一批志愿军战士前往战场,当时21岁的施斌就是其中一员。

  近日,记者前往施斌位于瑞南村的家中------简易的农家平房,门前有一片绿油油的菜地。记者到时,施斌正在吃饭,一碗红薯米饭、一道炒青菜就是他的午餐。“青菜是我自己种的,午饭是我自己烧的,我完全可以自给自足。”90岁的老人笑着说。

  陈设老旧的卧室里,一张军装照格外引人注目,看着照片中的自己,施斌的思绪回到了69年前......

  瞒着家人奔赴朝鲜

  施斌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兄弟三人中排行第三,11岁父亲去世后,随着母亲打短工维持生活。

  1949年11月,施斌加入了民兵组织,当上了民兵队长。

  1950年6月25日,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刚从一个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建立起来,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帝国主义武装援助南朝鲜,侵略朝鲜北方,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随后,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根据中央指示,全国各地迅猛地掀起了一场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只要国家有需要,我就有责任站出来。”1951年,海门召开了民兵队长大会,还是个热血青年的施斌没和家人说,就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当时家中的老母亲看到施斌胸口戴着大红花,背着一床被子回到家,知道儿子即将奔赴战场,默默流了眼泪。 

  由于战况紧急,1951年3月,施斌和战友们在新兵营经过短暂集训后,就直奔朝鲜战场参战。

  枪管打热了用雪水降温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施斌激动得挥舞着手臂,目光深邃,仿佛前方就是那条生死线,“我们凭着双腿双脚,徒步33天,才抵达上甘岭附近的391高地,在那里阻击敌军。”白天美军进攻激烈,天上飞机肆意扫射,地上坦克横行,只有阴天没有星光的夜晚才能前进。一路走来,两侧是被坦克倾轧成碎片的房屋,尸体如同草芥一般随处堆积在旷野之中,漫天都是火药和血液的味道,格外冰冷。在那时,施斌心中的哀恸悄然化作动力,坚定了誓死保卫祖国的念头。

  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秦基伟和15军选择了从西方山方向,使用始终按兵不动的44师率先发起攻击,以攻代守,扯动上甘岭一线敌军,为上甘岭方向的我军反击创造条件。

  在上甘岭以西20公里的西方山391高地,打响了整个上甘岭大反攻阶段的第一枪,邱少云便是在这场战役中牺牲。

  夺下391高地后,从10月13日起,南朝鲜军即不断反扑,第15军与其展开了激烈的反复争夺,至11月29日,施斌在内的志愿军先后击退南朝鲜军共7个营兵力的多次反扑,歼其2700余人,巩固占领了阵地。

  在战斗中,水比命还珍贵,枪管子打热了,子弹飞不远,就需要水来冷却。一场战斗下来,战士们渴得火烧喉咙,也只能捡一块雪,塞进嘴里,慢慢化开。为了躲避敌方的狂轰滥炸,军队严格按照“白天山上不准冒烟,晚上不得有火光”的规定行进和作战,那些违反规定的人,没等军令下来,就被冰冷的子弹带走了。

  重机枪班长坚守上甘岭一个月

  391高地地势险峻、陡峭,地面又铺着厚重的积雪,作战时一不小心就会下陷或是滑倒,直接危及性命。一次作战过程中,施斌脚下一滑,直接从上坡滑了下去,情急之中他奋力抱住了一棵小树,才捡回一命。

  “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人在阵地在,决不当孬种”,这是施斌总挂在嘴边的两句话。作为队伍里的重机枪手和班长,施斌肩上的责任,比手中几十公斤的机枪还要重。在枪林弹雨中,他守着他的那杆苏联制机枪,指哪打哪,和战友一次次守住了阵地。零下45度的气温,身上仅仅穿着一件棉衣的施斌,杀红了眼,汗水一次次湿透了衣背,又在冰冷的空气中凝结,如此不断反复......

  战争无情,牺牲就像呼吸一样平常。在战斗中,施斌的一位同乡,在敌人的冷炮中,被飞溅的弹片击中左眼,崩断了两根手指,幸运的是命没有丢。施斌也曾亲眼看见过战友没有忍住气,跑进了敌人埋伏圈,一起身就被坦克一炮轰成了碎片,“敌人有10个埋伏点,我们打下了九个,还剩最后一个,中了埋伏,坦克炮就落在他那里,肠子都挂在了树上。”施斌回忆的时候,紧握着干瘦的双手,一如当时的他只能攥紧手里的枪,屏住自己的呼吸。

  白天,战士们用身躯抵御敌军的猛烈进攻,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与反冲锋。夜晚,就着星光月色,在山洞里,将麦子磨碎,混着雪水灌进喉咙,就算是一顿晚餐了。地上铺上干柴,裹上仅有的一件大衣,就这么睡去。就这样,施斌和战友们坚守了整整一个多月,身边的弟兄越来越少。

  “每当有战友牺牲,我们就用白布将他包裹好,埋在朝鲜的土地里,插上木牌,有时候没有木头就压块石头,就当是墓了。”在风雪中,不一会,积雪就没过了白布,什么都看不见了,寒风呼啸,不知道下一场战斗何时来临。

  家乡建设义不容辞

  战争胜利后,施斌回到了祖国,因为作战中的出色表现,施斌被授予三等功三次、四等功一次。随后在山东龙口,组织上培养他当文化教员,他开始学习初中、高中的文化课程。“我文化程度低,学起来特别困难,但我不能辜负组织对我的期望,所以学习十分刻苦努力。”学成归队后,施斌担任文化教员四年多,后又被组织安排进高射机枪排当排长,直至1957年复员。

  回乡后,施斌先后担任过小学教师、村小校长、中心小学教导主任、村支部书记、社办厂厂长等职,出席了海门第一届群英大会;并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工作积极份子,为海门教育事业和瑞祥公社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4年退休后,施斌又当了26年的生产队队长。“我是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深谙一名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我的一生注定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做奉献。”施斌的眼神深沉而又坚毅。

  采访结束告别时,施斌紧握住记者的双手,大声地说了句朝鲜语,大意是“谢谢,再见!”我们一行人步行至拐角时,回头望去,白发苍苍的老人仍站在门口向我们挥手,胸前的纪念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似乎在诉说着他们的故事。

  勿忘他们,珍爱和平,铭记历史,

  胜利来之不易。

  我们会好好爱护,你浴血守卫的山河。

  (来源:无线海门)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