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辽宁锦州义县:找准农村发展“金钥匙” “三变”撑起农民“钱袋子”

2020年10月07日 08:24:36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小康社会、小康生活,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千年期盼。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为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荔枝新闻深入全国在小康社会建设中颇具特色的市、县(区)或村,把笔头和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实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的非凡历程与辉煌成就,生动展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拼搏与奉献,展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与温度。 


  荔枝新闻记者/刘聪琳 摄像/杨伟东 剪辑/刘聪琳 万方

(义县宣传部供图)

  连片的小粒花生香飘绿野,漫山的寒富苹果压弯枝头……金秋十月的辽西大地一派喜悦丰收的景象。在锦州义县稍户营子镇王景屯村,农户们把刚刚采摘下来的葡萄往一辆货车上搬。当天,大约有24000斤的葡萄从王景屯村发往外地。这样忙碌的日子,已经持续快半个月了。“我们村的葡萄个头大、味道甜,很受北京、沈阳等大城市居民的欢迎。今年全村葡萄的产量预计在200万斤,入股农户户均分红5000元。” 王景屯村党支部书记陈健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看到村党支部书记陈健的满脸笑容,你很难想象,两年多前,陈健还整日在为村民的生计发愁。900多口人的村子,一大半都外出务工了。留在村里的都是些老人,单纯依靠种玉米换取些收入。没有产业,负债累累,“男人挣钱靠打工,女人没事打麻将”成为当年锦州地区大多数 “空壳”村的真实写照。这样的“空壳”村是怎样激活的呢?

   资源一变股 钱袋就会鼓 

  沿着绵延数百里的阴山余脉,从义县县城驱车约一个半小时,记者抵达了王景屯村。葡萄大棚、葡萄冷库放眼皆是,各种和葡萄有关的元素遍布村落。村民们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在当地发展葡萄产业后兴建的。景玺是村里小有名气的葡萄种植户。记者见到景玺时,他正和数十名村民忙着采摘葡萄,分拣、包装、装箱、码垛,等待装车。黝黑的肤色,是这个44岁东北农民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这是晒出来的幸福色。” 景玺擦了擦汗水,乐呵呵地说。

景玺家的葡萄丰收了 正等待发车运往沈阳

  没有种葡萄之前,景玺和其他村民一样,守着家里12亩地,基本靠种植玉米维持家庭收入。年景好的时候,一年也就五六千元的纯收入。除此之外,景玺还要再外出务工,才能勉强维持一家五口人的吃穿用。一年下来,基本上没有什么盈余。谈起现在的生活,景玺舒展了笑脸:“原来我们一亩地纯收入五六百元。种了‘辽峰’葡萄之后,现在,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今年,一亩地的纯收入能达到一万三四千元。这都是因为我加入了农民合作社。”

  景玺所说的合作社,是王景屯村实施农村“三变”改革的成果。正是这“三变”,让村民过上了好日子。王景屯村成立的义县德润农康辽峰葡萄专业合作社总投资259.6万元,合作社、村集体、村民各占不同比例的股份。村集体以基础设施和机动地入股,合作社以生产资料、商标和经营管理入股,农户以土地和资金入股。景玺用自家12亩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每亩土地等价为一股。

  采访当天,一批农业专业的大学生们,来给景玺和他的伙伴,讲解最新的葡萄控品技术。这样的田间现场授课,平均每个月就有一次。

  “技术能统一,销售有保障。加入合作社之后,和一些大专院校对接更加方便了。我们和大专院校、农业专家学到了很多技术。而通过合作社统一销售,我销售也不愁了。今年高质量葡萄都是在一斤六元以上,如果靠自己,只能卖三元左右,差一倍。我感觉加入合作社之后,农民实力增强了,对抗市场能力都变强了。”景玺很庆幸自己加入了葡萄专业合作社。

  短短两年时间,景玺的年收入就从五六千元涨到了二十六万元。他说:“只要是你有资源,无论是什么样的都可以入股。我是以土地入股,有的人用农药、化肥、农机具入股,还有的人是以闲置的宅基地入股。闲置宅基地在我们农村,就是在那闲置,放着。通过‘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了,一些死的财产变成活的现金了。”

景玺正在采摘葡萄 年收入从五六千元涨到二十六万 他很高兴

   政府打造 “绩优股” 农民 “生金”不操心 

  产业选对路,小康有奔头。越来越多像景玺这样的传统农民,在产业富民的道路上,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开始从被动靠天吃饭逐渐转变为主动寻找资源的“合作社股民”。义县乡村的新气象既有中央正确方针的引领,也源自于两年前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大胆探索和开拓创新。

  2018年,锦州市委市政府借鉴贵州六盘水“三变”改革经验,因地制宜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

  “村民土地入股后,由合作社统一种植管理,统一经营销售,利润按照占股比例进行分配。”村党支部书记陈健向记者介绍,“刚开始的时候,村民积极性不高。”

  “‘我的土地我自己种’,这是当时村民们的普遍想法。” 蔡家屯村主任湛宝告诉记者,除了根深蒂固的老思想,村民们对流转土地后的收入,还心存疑虑。“村民刚开始的想法是啥?我流转土地后又流转到你合作社了,本金能不能保证?是不是真的能分红? 能分多少?这些问题村民都担心。”

  面对这些问题,义县坚持搞好顶层设计,强化支撑保证,在推行“三变”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保底分红+收益分红”的利益分配原则。上马的产业必须保证老百姓的本金。如何保证“变得好”?义县对参与“三变”改革的规模化产业项目,累计发放政策性资金补贴5416万元,引导对接4500万元信贷资金投入“三变”经营主体。加快补齐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短板,为“三变”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农民利益兜底保障机制,强化“三变”改革工作监管,防范各种风险,确保“三变”改革行稳致远。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在蔡家屯村,针对资源少、资金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合作社则积极培训他们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素萍,不仅可以获得土地股权分红,还因为在合作社务工,可以获得另外支付的劳务工资。李素萍给记者算了算她的收入:“我土地入股后,又在小米加工厂工作。现在收入一年两万多元,其中土地入股分红有五千多元,在小米加工厂工作挣四千多元,花生基地打工再挣一万多元。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李素萍正在村里的谷子合作社包装杂粮产品

  借助“三变”改革,义县完成全县土地确权颁证111万亩,流转土地55万亩。2.8万户农户转变为股东身份,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0%。长期制约农村发展的资源散、资金散、农民散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目前,经过两年多探索实践,“三变”+高效农业模式、“三变”+规模养殖模式、“三变”+林果经济模式、“三变”+产业融合模式……一项项举措成了“三变”改革的“金字招牌”。锦州市120余万农民整体增收近7亿元,带动199个贫困村整体摘帽,2.41万户、4.89万人彻底脱贫。

   资金“水”灌溉实业“田” “空壳村”变身“产业村” 

  铁河嘴子村地处医巫闾山西北麓,山清水秀。多年来,因为产业单一,一直是义县经济最薄弱的几个村之一。在反复比较后,当地瞄准依山傍水的旅游资源优势,通过“民营企业+村集体+农民”的股份制经营,吸纳村集体的荒山、道路、土地、闲置幼儿园,以及村民的资金、土地、闲置房屋入股,投资600万元建成了乡村旅游项目“韩家大院”。7户闲置老屋被改造成乡村民宿,蜂蜜酒、果膏等23个系列产品被陆续开发出来。每到节假日,村口就会停满从沈阳、大连开来的旅游大巴车。体验养蜂过程、品尝蜂味美食,一个个铁河嘴子村特有的互动旅游项目深受城里游客的欢迎。短短两年时间,铁河嘴子村就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村集体经济从负债三十多万元,变成盈余三十多万元。昔日人人出走的贫穷村,一下子变成了人人打卡的“网红”村。

铁河嘴子村乡村旅游项目"韩家大院"

  如今,旅游产业正成为义县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锦州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义县把脱贫攻坚和产业调整紧密结合,培育出了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建成规模养殖小区136个,奶牛、肉牛、肉鸡、生猪存栏量持续快速增长,义县迈进辽宁省寒富苹果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早金酥梨生产示范县行列。资源盘活、资金流动,不仅让义县的传统农业产业焕发出新机,更助推了义县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三变”+特色种植、“三变”+规模养殖、“三变”+林果经济、“三变”+农产品加工、“三变”+文化旅游……十大发展模式助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成产业扶贫项目沉淀为村集体资产,不但助推了当地如期实现脱贫目标,更为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提供长远保障。

七里河村村民依靠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心分红

  “过去农村资源散、资金散、农民散,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锦州“三变”改革起步时间不长,但我们在改革中尝到了甜头,也更坚定了我们深入进行“三变”改革的信心”,锦州市委书记王德佳深有感触,“激活农村发展,就靠‘三变’改革这把金钥匙。”

   幸福“清单”件件暖心 乡村治理处处新颜 

  义县在推进“三变”改革的过程中,乡村治理体系也同时得到了优化。铁河嘴子村多了专门打扫卫生的清洁工,蔡家屯村建起了清洁卫生的乡村公厕,村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村子里发生的变化。

  51岁的刘广东对此深有感受:“咱们铁河嘴子村在以前头几年的时候,道也不好,基本就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通过这几年努力,道路都是水泥的了,环境也比较好,有保洁的天天打扫,还有新建的广场,健身器材,公路两边都栽的花草、树木,环境相当好,所以我都挺高兴生活在这个村子里。” 

村集体经济壮大后 铁河嘴子村有了自己的保洁员

  铁河嘴子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商学东告诉记者,很多以前想办而没钱办的事,如今都可以一一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壮大了,就要回馈老百姓。每口人的医保,村里都提供补助。去年,全村的合作医疗补助达到了十万多元。家里有考上大学的,村里也给补助,一年在五六千元左右。对特殊的贫困户村集体则进行兜底。”

村集体经济壮大后 铁河嘴子村新建了群众广场

   干群齐心按下奔向小康“快进键”  

  通过“三变”,村级组织摆脱了无钱办事的被动局面,提高了在乡村振兴中的统筹服务能力,在群众中树起了威信。与此同时,义县当地的基层干部得到历练,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得到巩固。“党心连民心,上下一条心。”是现在义县农村的真实写照。如今,在义县农村,村组织为民办事的热情更高了,而村民奔小康的干劲也更足了。

蔡家屯村宏兴谷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产品

  “以前咱村上负债五六万元,现在每年的收入在五六万元。下一步,我想进一步扩大杂粮种植面积。同时借助电商平台扩展销售渠道。” 蔡家屯村主任湛宝已经有了新的奋斗目标:“明年咱村集体收入将达到15万元以上。”

  对于未来的生活,村民李素萍充满了信心:“现在有钱了,我家养了一头大牛。我还准备给外孙子买楼挣钱,让他考上大学。在村长带领下,我们一定可以发家致富奔小康。”   

  截至2019年底,义县46698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51个贫困村全部销号,当地成功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在辽西大地徐徐展开。

(义县宣传部供图)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