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蒋巷村里看小康: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2020年09月21日 09:00:0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小康社会、小康生活,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千年期盼。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为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荔枝新闻深入全国在小康社会建设中颇具特色的市、县(区)或村,把笔头和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实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的非凡历程与辉煌成就,生动展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拼搏与奉献,展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与温度。 

  荔枝新闻记者/周诗婕 摄像/权廉程 剪辑/周胜男 

  这是一个小而美的苏南村庄。白鹭在稻田里翩跹,水鸟在流水间嬉戏,鱼儿自在、猫狗怡然。200户村民连片居住,庭院前鸟语花香,人们彼此相识,笑脸相迎。

  这也是理想中的幸福模样。家家住着两层的别墅,人均年收入五万余元,逢年过节统一发鸡鸭鱼肉和水果,村里有剧院、书院和电影院,村民们各有所长、各美其美,如同生活在桃花源中。

  在蒋巷,村民们有一种天然的归属和自豪感,“我们出去,别人问我们是哪里人?我们不说支塘镇,都说是蒋巷村人,他们就会投来羡慕的目光”。

  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旅游示范点……蒋巷村的奖牌挂满了两面墙,然而蒋巷人心里有更大的希望。“我们的目标是与时俱进的强富美高,让本村人舒服,城里人羡慕”,77岁的蒋巷村老书记常德盛说。

  蒋巷村村口

  从“贫困村”到“样本村”:奋斗出来的村强民富

  很难想象,如今的“样本村”蒋巷,曾经是常熟最穷的“贫困村”。地处常熟、昆山、太仓交界,不靠要道,穷苦闭塞,农田低洼,逢雨就涝,外界甚至一度称之为“野人村”。

  1966年,23岁的生产队大队长常德盛带领村民喊出了“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宣言,四百多名硬汉挑土填河,硬是花十多年时间用50多万土石方把1700亩低洼地填高了一米多。人压矮了,产量上来了。当年的蒋巷一跃成为苏州市3000多个行政村中的售粮“状元”。至今,蒋巷那辈人都有些罗圈腿,那是青年时代肩挑背扛的印记,也开凿了蒋巷的起点。

  后来的蒋巷,在工业和旅游机遇期抓住风口。凭着“农业起家”的积累,开启了“工业发家”和“旅游旺家”之路。如今的蒋巷,有远销全国的蒋巷大米,有轻工业界名声显赫的常盛集团,有全国游客青睐的蒋巷生态园,每年村里能挣得上千万元。

  每年年末,村民们都会欣喜地收到一份集体的“分红”。尽管分红的数额已经能够覆盖村民们的日常支出。但是,每个村民还是会就近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奋斗是刻在蒋巷人骨子里的精神,“致富有岗位”也是写进蒋巷样本中的小康密码。

  蒋巷村2019年度年终分红场景

  丁时云在当地宾馆帮厨

  丁时云,是蒋巷村鼎鼎有名的种粮大户,1992年他提出承包了村里的百亩田,随后开始机械化、现代化种植,赚得了第一桶金。如今,他一边种地,空余时间还在当地宾馆后厨打工。切菜、分菜、扫地,他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我们村男女老少都闲不下来,我爱人也在这边帮厨。村里还有人在生态园做工,有人在工厂工作。我们现在什么都不缺,家里有别墅,儿子有房有车,一家年收入不低于三十万,但我闲不住。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我感到很幸福”。

  为了让村民们离土不离乡,蒋巷也充分为各个年龄层、拥有不同技能的人考虑了工作岗位。29岁的蒋荫达是村里“引进”的“回村人才”。2016年,他考了新兴职业农民,成为村里电商发展的弄潮儿。去年11月,他带着常德盛书记做了一场蒋巷大米的线上带货直播,卖了好几千斤大米。“虽然卖得不多,但也是一次尝试。我和同事还在运营蒋巷村的微信公众号,积累粉丝、拓宽渠道。常书记鼓励我们年轻人创新创业。我们年轻人奋斗,才有朝气。随着无人化、智能化的发展,现代化农村一定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助力未来发展”。

  从“粗放型”到“可持续”:取舍之间的环境美

  不过,蒋巷的发展并非一味地“现代化”。和很多苏南村庄相比,蒋巷的难得在于它的生态坚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全面。蒋巷村用奋斗创造“小康”,用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践行着更可持续的“全面小康”。

  上世纪9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发展初期,“五小”企业非常盛行,蒋巷村也投资500万元办了化工厂。工厂投产仅两个月,利润就超百万元。但是空气里刺鼻的味道让常德盛感到警惕。“老百姓的健康是第一位的。我们两委班子最后决定,关厂!即使赔上400万也要关”。

  彼时,正值常盛集团快速发展,民办企业红红火火,发展工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普遍思路。但是蒋巷村再次华丽转身,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大好前景。依靠工业反哺,村里先后投资近亿元,开河挖渠、建桥铺路、造楼修亭,打造“蒋巷生态园”。

  小桥流水、农家炊烟、水乡民宿……如今的蒋巷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成为长三角企业团建、青少年实践的重要基地,跻身“全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真正实现了“学校像花园、工厂像公园、村前宅后像果园、全村像个天然大公园”的小目标。

  蒋巷生态园航拍

  蒋巷村统一设计的村居别墅

  “我们每天晚上散步,都像在逛公园”,蒋巷村民蒋振华自豪地告诉记者。“家里的环境,我也很满意。1999年,我们村统一规划,建造了别墅。家家户户只要花12.8万就可以入住,当时造价要30万,都是经过统一设计的”。

  苍翠树木下掩映的两层别墅是蒋巷的美丽风景之一,每家每户都用爱生活的热情打理着自己的庭院。蒋巷村民冯建国平时在常盛集团上班,利用空余时间,在园子里开辟了自己的“私家园林”。柚子树、凉亭、鱼池……一方不大的院子里别有意趣,“这个院子完全是我的个人兴趣,下了班、周末搬点料弄一弄,一点点做成了符合我想象的样子。这里的凉亭,周末可以喝喝茶;这里种的柚子树,成熟的时候会非常香;这里养的鱼,都是我从各地买回来的,最远的离这儿有500公里呢”。作为土生土长的蒋巷人,冯建国为蒋巷的绿化感到骄傲,“我们村绿化环境跟城里没法比,不是档次低没法比,是档次高没法比”。

  为了维护村里的绿化环境,蒋巷村专门设置了爱绿护绿和爱水护河的志愿岗位,自2018年起蒋巷还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很多村民志愿报名加入。“我们实施的《蒋巷村村规民约奖励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对于志愿服务和不良行为奖惩有别。大家都非常愿意投入到村里的发展和建设中来”,蒋巷村主任蒋玉英说。

  从“富口袋”到“富脑袋”:向上向善的文明村

  村强、民富、景美,最重要的是人和。“富了口袋,我们还要富脑袋。社会文明程度高是我们的核心追求”,这是常德盛一贯坚持的观点。

  早在2000年,为了提高村民的思想素质,蒋巷村开始举办家庭读书学习活动。每家每户发了书橱和书,而且为村民免费订阅《常熟日报》《苏州日报》《新华日报》《婚姻与家庭》等,定期抽查读书笔记,并设立表彰。

  在任阳小学任教的蒋巷村民蒋振华已经连续多年获得“读书活动表现优秀一等奖家庭”。“我和爱人是老师,平时也爱读书爱写。我们的读书笔记不止是读后的感受,也会向村里提建议。我曾经在笔记里提到,要扩建村里的图书馆,还被采纳了呢”,蒋振华告诉记者。

  蒋巷书院

  如今的蒋巷,有图书馆、有书院,给爱读书的村民营造了静谧的环境,也润物细无声地感化着蒋巷的下一代。蒋振华的儿子蒋文杰和父母一样爱读书,现在已经是村里的高材生,“我们村里一直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我儿子考上湖南大学本科的时候,奖励了2000元;考上浙江大学研究生的时候,奖励了5000元。现在,村里已经出了六七个研究生了”。

  富脑袋,富在有知识,也富在心灵美。在蒋巷,向上向善的文化浸润着每位村民。蒋巷村民朱小梅曾主动提出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疗事业;村民张春在家里有两位病人的情况下,连续六年资助湖南长沙一位身患先天性肌肉营养不良症却依然自强不息的孩子,先后寄去万余现金。

  胸怀天下,是蒋巷人的善良;相互关爱,是蒋巷人的日常。200户家庭,900个居民,这里的每个人都彼此相识,笑脸相迎,“我们村以前是比较散居的,但是建成新村后,村民们的房子聚在一起,来往就更多了。经常村里发水果,不在家的话,邻居帮领,就挂在围墙上。有什么事喊一声,邻里之间走得特别近”,冯爱国说,“平时也很少有家庭矛盾。老年人和年轻人习惯不同,村里很早就修建了可以免费入住的老年公寓。我妈妈就住在那里,从我们家走路过去五分钟。平时我们经常做了饭送过去。虽然不住在一起,但是心更近了”。

  王星宝和老伴在老年公寓

  对待老人的态度,体现着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如今,蒋巷还建成了养老护理院,将为老人们提供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入住的老人每年还可领取1万元奖励。住了16年老年公寓的老居民王星宝对养老护理院也有点动心了,闲下来时,一排老人会坐在公寓的走廊上沐浴在阳光下摘菜、聊天,“我们蒋巷老人最幸福。每年春节都可以拿股份金分红。我和老头一年可以在村里拿四万多块呢”,74岁的王星宝笑得眼睛弯起来。

  “农民最大的梦想就是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城里有的,蒋巷都要有。城里没有的,蒋巷也要有。我们要继续努力,实现与时俱进的强富美高。让致富有岗位、住者有宜居、老者有颐养、学习有奖励、看病有优惠!”77岁的书记常德盛慷慨激昂地说。

  常德盛和来往游客打招呼

  蒋巷村史馆的游客留言

  九月,已然是蒋巷村最热闹的季节。络绎不绝的游客从全国各地来到蒋巷,77岁的常书记会驻足站定,和经过的车热情地打招呼,“欢迎你们!”

  蒋巷村史馆里陈列着游客们的留言,有人感叹,“看到了理想中农村的模样”。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