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生不舍,三尺讲台,一个人撑起一所学校;他们一句承诺,十年坚守,铺就山里娃“走出去”的路……“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江苏教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第3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苏特稿联合江苏广电教育频道推出系列报道《闪亮的老师》,让我们一起倾听身边最美教师的动人故事。
我苏网讯 顾伟是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也是一位80后博导。他带领团队研发的“电力-信息混合实时仿真测试平台”获得2019年第4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项目的核心技术在国际领先。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在科研创新中的“十年磨一剑”。
顾伟出生于徐州邳州市张楼乡,父母是中学教师。他自小就喜欢读书,因此每天最怕的就是晚上突然停电:“只要一停电,我们就只能在家里的煤油灯或者蜡烛下面看书,所以小时候特别怕停电,但无奈停电又时常发生。所以在那个时候就立志,希望能够做一个电力工作者,解决停电问题。”
1997年,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顾伟被第一志愿东南大学电气专业录取。2003年8月14日,美国、加拿大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停电"事件,5000万人受影响,经济损失约300亿美元。受此触动,刚刚读博士的顾伟果断放弃已有的研究基础,转而研究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电力系统最优分岔控制。
“我跟两位导师商量了之后,决定从事电压稳定控制的研究。当时我想另辟蹊径,从分岔控制的角度去做,这在之前是没有过的。”顾伟说。
为此,顾伟专门去旁听数学系的非线性课程、自动化系的最优控制课程,遇到棘手的问题就写信请教国外论文作者,还和PSAT的开发者 Federico Milano教授合作撰写了多篇SCI论文。他的工作,完善了国内该领域的理论研究。
2009年,顾伟到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他敏锐觉察到,电力与燃气、热力系统耦合日渐紧密。于是,2010年回国后,顾伟再一次改变自己科研方向,开启了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领域的探索。
顾伟告诉记者:“由于我们电网结构、通道的限制,集中式新能源发电存在输送不出来,产生大量浪费的情况,或者说,集中式不是唯一的接纳新能源的方式,必须要通过分布式作为补充。”
特别是随着风电光伏新能源的大量接入,电力系统分析需要更加高精度的模型和更高效的仿真算法。顾伟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集群实时仿真测试平台,单核解算能力达300节点,是之前的1.5倍,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实现了中国技术的替代。
最终,顾伟团队的"电力-信息混合实时仿真测试平台"获得2019年第4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顾伟介绍说:“这台机器里,32个核是全开的,可以做更大规模的仿真和计算。另外,我们在仿真的算法上,也做了一系列的改进和提升,最小仿真步长可以达到一微秒,大的仿真步长可以达到毫秒起,因此可以实现高效多精度仿真。”
2020年4月,顾伟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创新合作专项,“一带一路”国家城市智慧能源网络协同能量管理联合研发与示范,正式立项。他将带领国内外14家单位开启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创新合作的新征程。
顾伟说:“我们要能够耐下心来,针对国家重大的需求,一些基础需求,踏踏实实去花个10年的时间,花个20年的时间,沉下心来去做这样的研究,这些研究一定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科研其实是一场马拉松,哪怕你一开始起跑的时候不是很快,但你只要坚持,最后胜利的一定是你。”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黄迪 王健安 通讯员/李小男 唐瑭 编辑/玉洁)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或者戳此>>看更多闪亮老师的温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