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古老非遗注入时尚血液?非遗传承人来支招|运河大家谈

2020年09月06日 11:49:1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特稿(记者/李明莉 摄像/权廉程 谢自强)

  在大地上流淌,从历史中走来。大运河不仅是古代中国连接南北方的水路大动脉,更是一条流动的文化之河。在第二届运博会上,非遗展示串珠成链,渐变的南通蓝印花布手提包、十二生肖系列紫砂壶、多维空间红木雕刻作品......非遗传承人将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设计和艺术相结合,带来了一场文化味十足的视觉盛宴。

  9月6日,在我苏网&荔枝新闻特别策划的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全媒体直播节目中,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传承人吴元新,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兼职教授赵洪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非遗红木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锦德走进直播间,畅谈互联网环境下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探讨如何为古老非遗注入时尚血液。

敲黑板,涨知识时间到!戳上方视频或扫海报二维码听非遗传承人讲述非遗故事

  吴元新:非遗教学是双向的,期待更多年轻人接力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印花织物。2006年7月,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至今仍保留着全手工制作的老染坊。历经千余年,这块“土布”在时光的印染下,散发着愈发迷人的芳香。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让蓝印花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传承人吴元新近年来探究的课题。从传统纹样中提取一些设计元素,组合成更加符合现代审美的图案;尝试将不同材质的面料进行融合,渐变丝绒围巾、蓝印花布拼牛仔手提包应运而生......

  传统非遗要发展,首先要传承。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蓝印花布技艺,他坚持要在立体式传承中让蓝印花布走进千家万户。收集整理民间纹样、参加国内外展会、创建全国首个蓝印花布博物馆、抢救保护数以万计的古旧蓝印花布实物遗存、将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带进大中小学课堂……吴元新凭着自己对蓝印花布的热爱与执着将非遗传承办得有声有色。

  虽然已是退休的年龄,但吴元新从未考虑过停下来,疫情期间,为让更多的网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吴元新开通抖音账号,向网友介绍蓝印花布的历史起源和制作工艺。除了重视网络新媒体宣传渠道,吴元新还建议非遗技艺传承人多走进校园,多和年轻人接触。“非遗教学是双向的,我们向年轻人传授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向他们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这对非遗技艺的传承是十分珍贵的。”

  谈及对未来的期许,吴元新说想建立一个蓝印花布的传承基地,让更多的年轻人亲身体验蓝印花布制作工艺。“亲自体验做一条围巾,一个小包,只有年轻人喜欢,非遗才能代代相传。”

  赵洪福:互联网时代,紫砂作品应重视个性化

  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依水而生的无锡在大运河的滋养下孕育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一把好的紫砂壶往往不只是沏茶器皿,更兼具浓重的人文色彩和风俗风貌,它既是艺术珍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之一。借助十二生肖文化、从青铜雕塑马踏飞燕中攫取灵感......在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兼职教授赵洪福的作品中从不缺少传统文化的身影。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紫砂壶走进千家万户,收获了各个年龄段壶友的喜爱。在与年轻的新生代壶友交流过程中,赵洪福发现他们普遍在艺术创意和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喜欢主动进行深层次的互动。欣慰的同时,赵洪福也深知压力巨大。他建议,当前紫砂艺人应加强在艺术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互联网时代,大家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诉求更为突出,需求也更个性化,我们在创新时应力求与时俱进,适当摒弃一些陈旧观念,以发展的眼光来创作。”

  优美的造型加之独特的制作技艺,使紫砂壶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赵洪福建议普通人在收藏紫砂壶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优质的紫砂泥料,是一把好壶的基础,要吃足窑火、充分烧结,因此形神兼具的紫砂壶才能既方便实用,又百看不厌、陶冶性情;紫砂壶的形、神、气,依托于紫砂壶艺技巧来表现,但要避免突兀地炫技;对于收藏而言,紫砂壶作品本身是先决条件,而作者则是口碑的象征,真正的紫砂艺术家必然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一流,在致敬古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风格。

  钟锦德:红木雕刻要具有艺术性,更要传达人生哲理

  人工智能发展势不可挡,量化生产+机械化制作,高效的生产模式对慢工出细活的手工技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如何顶住现代工业带来的压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非遗红木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锦德认为,要发挥人的能动性。“手是有智慧的,我们要用聪明的思维对传统技艺再创造,让木材重新赋予生命,也让作品有温度。”

  1980年高中毕业后开始从艺木雕,40年来,钟锦德怀揣着对木雕的热爱与执着不断地进行创新。运用榫卯结构创作出物理学上“多维空间隧道”与“虫洞”的模型,可以说,他的作品是现代审美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典范。

  钟锦德认为红木雕刻除了具有艺术性外,还要传达人生哲理。疫情期间,他设计了一件名为《万众一心 粉碎冠毒》的作品,作品以新型冠状病毒组织构成形态,被众字以线条切割分成七块的构思设计,表迖人类终将战胜病毒,赢得胜利。他认为艺术应与时俱进,运用独特的当代艺术视角,捕捉当下语言,传递时代信号,创作具有现当代风格的红木雕刻作品,直指人心,发人深省。

  雕刻是减法,一旦下手便无法进行修改,为了减少对作品的损伤,钟锦德要求学生在制作之前,先沉静半小时,将思维全部集中在技法和操作上。“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包含了制作者当下的情绪状态,心情愉悦还是心情糟糕都会透过作品反映出来。”

  古老技艺如何吸引年轻人的目光?钟锦德说,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喜欢什么,用他们熟悉的方式进行传播与推广将事半功倍。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出现,钟锦德终于找到了方向,公众号、抖音、微博,每个平台都有他的声音,“传统技艺无法用文字记载,一定得靠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自媒体缩短了距离,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