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端”到“心里”!看他们别样的支教打开方式

2020年08月25日 20:46:09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什么呢?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诠释!”8月1日的清晨,朱昌进正在通过网络直播为安徽省金寨县油坊店乡龚冲村的孩子们声情并茂的上着一堂“云端”微党课。虽然两地相隔千里,但是这样的线上上课让朱昌进觉得,他似乎回到了大别山的课堂上。

  朱昌进是扬州大学农学院阳光协会的一位支教成员,今年是他负责大别山支教的第2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他们原本奔赴现场的支教计划。为响应2020年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活动,助力精准脱贫、聚力乡村振兴,阳光协会的支教成员们通过线上“云支教”的方式,让坚守了十五年的教育与陪伴“不断线”,他们坚守“云端”教学第一线,为大别山的孩子们送去了暖心的“阳光在线”。

  共享云端“阳光”

  “曹老师,你看我这个动作对不对?”“曹老师,能再演示一遍吗?”曹倩倩担任的是线上体育教学,为了上好“开学第一课”,她提前半个月就开始着手备课。

  受疫情影响,阳光协会支教成员们无法奔赴支教现场,为了保证学生们能愉快又充实地度过这个特殊的暑假,7月23日,扬州大学阳光协会发起的“阳光在线”云端教学正式启动。

  朱昌进介绍,他们今年的支教服务分成了两个部分。主要的教学工作在线上进行,少部分就近的支教同学赶赴现场负责帮助解决孩子们云端学习的技术问题。

  “受疫情防控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家开展线上教学,但长期以来也偶尔会有烦闷的感觉,所以我们在设计课程时特意增开了一些特色活动课,缓解了学生们长期‘宅家’的枯燥心理,获得了很多家长的好评。”朱昌进表示。   

  据悉,今年阳光协会经过筛选和培训后共选聘22位同学,先后组建了包含德、智、体、美、劳等多个类别的线上学习兴趣小组,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爱国教育、健康防护教育、生活劳动教育、专业文化教育等等活动。

  支教成员朱文媛承担的是近20位小学生们的英语教学任务。据她介绍,对于英语这门传统的科目,线上教学不仅可以提升“表达力”,还需考验“笔力”和“眼力”。

  “因为我们无法亲赴现场,与孩子们面对面教学,反复指导,所以我们会录制很多视频,将一些发音注意事项、口语表达技巧录制下来,方便学生们课后回放复习,以巩固知识。”朱文媛介绍说,自己每天为了制作各种视频,备课常常需要花费3个小时以上的时间。

  从“云端”走进“心里”

  近来,朱昌进发现一直与自己联系的小卢同学突然不爱说话了。原来,因为无法适应长期在家上网课,精力无法充分集中,导致他本学期成绩滑坡很大。再加上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沟通,加剧了他的焦虑感和忧虑。

  “据我们了解,因为疫情原因出现各种思想状况的学生不在少数,大部分是因为无法适应教学方式的改变,引起的成绩滑坡以及思想涣散。”朱昌进表示,要想真正帮助到他们,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实际困惑,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困难。

  为此,阳光协会支教成员们对孩子们的思想状况展开了“地毯式”摸底,将每一位孩子的情况建立网络档案。同时,在协会指导老师周立云的帮助下,成立了1支网络临时团支部,以党建带团建,一对一帮带,精准解决孩子们的各种难题。

  网络临时党支部副书记姜晓慧与小卢结成帮带对子。针对小卢的思想困惑,姜晓慧通过电话与视频指导,一遍遍耐心给他进行情绪疏导,一边针对性地进行学业指导。同时主动与其父母取得了联系,通过数十次的沟通,终于与其父母达成了共同指导的共识。

  除了一对一的指导,阳光协会精心准备了“云端”思政课,通过屏对屏解读疫情防控、抗洪救灾过程中体现的制度优势、动人故事,教育学生做好自我防护,心怀感恩,坚定爱国信念。

  今年,是阳光协会自2006年起连续走进大别山的第十五个年头。在十五年的坚守下,累计近300名支教队员前赴后继、爱心接力,为近600名山里孩子送去了不断线的“阳光”,为近50户困难生家庭提供长期定点帮扶,累计募集物款20余万,均用于在当地开展支农支教活动。

  “虽不能面对面,但是我们与山里的孩子心连心。今年这种特殊的云支教方式也打开了我们支教的新思路,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更多山里孩子送去‘阳光’,他们可以享有更加公平的教育和更加丰富多样的未来!”朱昌进表示。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王尧 通讯员/杨坤 赵祁楠 编辑/国正)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