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高温持续来袭!想不想到古典园林体验古人的消夏乐趣?丨小苏说

2020年08月02日 12:23:07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暑热袭来,这几日江苏多地都已迎来35℃+的高温天气,空调、西瓜、wifi...你的消暑装备是否已全面上线了呢? 

  那么,没有空调和冰箱的古人是如何消夏的?古代帝王兴建离宫别苑最早可追溯于汉代,每逢夏日便移驾避暑庄园,偷得浮生半日“凉”,而文人士大夫则流连私家园林避暑消夏。炎炎夏日,走进园林为何让人感觉清凉舒适?除了绿化面积较大之外,园林内部更蕴含了古代匠人的营造智慧,小苏带你走进江南园林,解读园林消夏的奥秘。


△ 清 袁江 《骊山避暑图》

  古典园林,何以夏凉?

  说文解字

  建筑学家童雋先生在《江南园林志》造园一篇提出,将“園”字拆解,可得到园林的要素:院墙、屋宇、池、花木、山石。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园林令人感到舒爽的原因,在于造园者采用凿池构亭、掇山理水、植树种花等多种手法,调节了园林内部的微气候。

  院墙开合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庭院深深深几许”,古典园林的院墙,将“山穷水复、柳暗花明”容纳于盈尺之间,并在造园匠人的精巧设计下,通过调整园林院墙的高宽比,使炎炎酷暑下的园林更添清凉新境界。


现存最小的苏州园林——苏州残粒园

  苏州残粒园是现存最小的苏州园林,花园面积仅140平方米,假山、池水、花木、山亭组成了曲尽匠心的园林景观。院墙南低北高,炎炎夏日亦有徐徐清风;在残粒园里闲庭信步,倒有种“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况味。

  屋宇通风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小廊回合曲阑斜”,园林中的建筑兼有居住与休憩功能,富有艺术性,因而从形式到格局都更加灵活丰富——亭、台、楼、阁、厅、堂、轩、榭等,形态各异,造型多变,因地制宜,并在营建中通过窗、廊、檐、池、榭等的设计,兼顾赏景与通风遮阳的需要。


△扬州个园抱山楼楹联横批“壶天自春”

  扬州个园的抱山楼采用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的建筑格局。在夏季,南面开设的门窗,有利于建筑内部保持通风凉爽;同时,园内池水蒸腾的水汽,也可以起到避暑降温的效果。

  凿池理水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自然山水之灵动给文人墨客留下至纯至美的慰藉。能工巧匠道法自然,通过凿池理水将天地自然浓缩,塑造出具有美学精神的园林景观。


△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曾在《中国名园》一书中描写过拙政园的巧妙安排,“高者为山;低者拓池;利用其狭长水面,弯环曲岸;深处出岛,浅水藏矶,使水面饶弥漫之意”。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拙政园,是一座以水为中心的私家园林。每逢夏日,于香洲面水而坐;举目望去,荷叶田田含蓄半开,荷风四面亭、倚玉轩、松风亭等临水建筑掩映在湖面之上。虚实之倒影与高低之层次舒展成一幅宜人画卷,凉风四面,令人暂忘暑热之苦。

  花木遮阳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江南地理气候适宜,园林中栽植的高大乔木、低矮灌木及攀援植物等等,随四季变换使园林空间组合更添自然景深。园林花木以观赏性植物居多,渗透了造园者“古”“雅”“奇”“美”的审美追求。不仅营造出曲径通幽的视觉之美,还起到了遮蔽烈日的效果。


△网师园“水榭亭台”

  苏州网师园,被誉为“小园典范”,婉转多姿,景致清幽,造园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布局紧凑而有层次。


△网师园“看松读画轩”风景

  园内主厅“看松读画轩”,因轩前植有松柏佳木而得名。相传园中古柏为南宋时的园主人史正志手植,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夏日里,开轩面古木,老根盘结似虬龙;步移景异,偌大的树冠借来了荫凉清风。

  山石调和

  “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

  “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建筑学家童雋先生在《江南园林志》造园一篇提出中国古典园林的“三境界”一说。高墙屋宇、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相互借景、对比反衬,营造出了“壶中天地”的无限意蕴。


△扬州何园“片石山房”——被誉为石涛叠山的“人间孤本”

  扬州个园最为著名的便是“春”“夏”“秋”“冬”四季山,运用太湖石、黄石、宣石等不同山石堆叠成风格各异的四季假山。这种采取分峰用石的造园手法,乃“国内唯一孤例”。


△扬州个园“四季假山”

  陈从周先生援引郭熙《林泉高致》之语,描摹个园山石的奇妙画卷——“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盛夏寻访个园,在一日之内历览四季更迭,也许会有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感。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江南古典园林,尤以自然精巧、布局灵活、尺度宜人为特点,是“壶中天地”的绝佳代表。以拙政园、网师园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扬州“扬派叠石”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代文人期待能营造一方“咫尺山林”,在有限的空间里,将山水景观设计成江湖万里的意境,表达了返璞归真、修身养性的理想寄托。营造建筑、叠山理水、种植花木……在狭小的空间容纳无限的自然景观,与壶内山河有异曲同工之妙,故江南私家园林又被称为“壶中天地”。

  “壶中天地”的由来

  “费长房,汝南人,曾为市椽。有老翁卖药于市,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惟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翁曰:‘子明日更来。’长房旦日果往,翁乃与俱入壶中。但见玉堂广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翁嘱不可与人言。”

  ——节选自《后汉书·方术列传八十二》

  “壶中天地”最早出自《后汉书》,其中记载了东汉方士费长房的奇遇——有个悬壶济世的仙翁,一到夜里,等行人散去就钻入壶中;费长房觉得甚是惊奇,隔日叩拜跟随仙翁一同进入壶里,发现这葫芦里亭台楼阁、玉液佳肴,应有尽有,将天地自然微缩于“壶中”。

  (来源:“建筑的文化”微信公号;撰稿/李亚 ;编辑 / 童婷婷;本文系我苏网特约稿件。)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