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市企业减征医保费用38亿元,长护险试点惠及全市3. 5万余人,长三角异地就医结算超13万人次,追回违规基金支出2722余万元……近日,苏州市医保局发布年中“成绩单”,报出一连串亮眼数字,目前,苏州全市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1043万人,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别达到91.05%和75.65%,医疗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全国领先。
大市医保“一卡通”实现同城同待遇
从“分灶而食”到全市“一盘棋”,将原来分散的7个县级医保统筹区,合并为一个市级统筹区。完善基金统筹制度,是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
今年是推进医保市级统筹的关键之年。据了解,我市已完成各地2017—2019年度基金收支和累计结余审计工作,自4月1日起,在全市顺利实行医保基金统一征收。7月1日,当年度政策待遇已全部调整到位。今年年底,苏州将力争实现大市医保“一卡通”。这意味着,所有参保人员未来不再需要办理任何备案手续,即能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门诊特定待遇等同城同卡同待遇。
为企业减负38亿元,减负金额全省第一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聚焦疫情防控,市医保部门明确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的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按规定支付后,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予以补助,同时将手术病人核酸检测费用纳入医保结算,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向定点收治医院预拨2410万元医保专项基金,减轻医院垫付压力,确保收治医院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
此外,为减轻疫情影响,全力助推企业复工复产,今年2月至6月,苏州还减半征收职工医保单位缴费部分,此举为企业减负约38亿元,减负金额列全省第一位。
长护险惠及3.5万名失能人员
苏州是国家首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15个试点城市之一,从2017年试点以来,苏州将长护险打造为社保“第六险”,实现了全员覆盖、应保尽保,越来越多的失能失智人员享受到机构护理和上门护理服务。截至今年6月底,我市长护险试点已惠及3.5万余人,享受待遇2亿余元。今年4月起,长护险试点进入第二阶段,将在提标、扩面、增项目、优服务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探索将医疗护理服务纳入长护险保障范围。
药品耗材节约近5亿元
药品和医用耗材昂贵是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家和省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在我市全面落地,使部分药品、耗材价格大幅下降,减轻了患者就医购药负担。
今年起,我市全面执行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涉及癌症、罕见病、肝炎等治疗领域的118种国家谈判药医保基金可报销70%-90%,让“灵魂砍价”的红利真正惠及百姓。据统计,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围政策落地后,共节约医药资金3.72亿元。同时,我市19家三级医疗机构全部纳入省级联盟,两轮高值医用耗材联盟带量采购,节约医疗费用1.23亿元。
追回“救命钱”2722余万元
医保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空划卡、虚开发票、药品进销存记录不符……这些欺诈骗保行为,不仅损害了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零售药店的整体形象,阻碍了苏州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市医保局今年综合运用协议管理、经办稽核、远程监控、智能审核、举报奖励等多种监管方式,始终保持打击欺诈骗保高压态势。截至6月,我市处理违规医药机构2469家,暂停医保服务94家,解除医保协议4家,暂停医保结算191人,移送司法机关1人,合计追回违规基金支出2722余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在全省率先试点信用监管,对管理对象实行分级分类的差异化管理,落实信用联合惩戒和信用联合激励,失信单位和个人将被列入“黑名单”。
异地就医结算超13万人次
异地就医使百姓看病更便捷,今年以来,市医保局推进异地就医联网医疗机构扩面工作,实现定点医院联网覆盖100%,持续提升跨省异地、长三角(安徽)门诊结算率,上半年,全市长三角门诊转入转出结算共计13.3万人次。
医疗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为进一步简化流程,优化服务,6月10日,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正式成立,将围绕医保经办过程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完善医保经办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方便市民就医看病。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苏州医保系统为全市参保人员提供4331万人次医疗结算服务,位居全省第一,市医保部门将以开展医保公共服务专项治理年活动为契机,全面梳理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全面优化公共服务办理流程,实现最简办事环节、最少提交材料、最短办结时限、最小自由裁量、最高群众满意度,打造最好的营商服务环境。
(来源:引力播 编辑/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