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2020年07月21日 21:58:52 | 来源:金陵之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扬州,江苏省地级市,是世界遗产城市、世界美食之都、世界运河之都、东亚文化之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扬州在中国古代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

  ▲ 扬州夜景   摄影/张卓君

  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扬州以其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含英咀华,钟灵毓秀,孕育了在中华文化中呈放异彩的奇葩。它固然不同于北方地域的文化,也大有别于江南的吴文化或徽文化。它所特具的鲜明个性和创造风格,是周边任何地域文化涵盖不了的。扬州文化就是扬州地域文化,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地域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技术:如淮扬菜、扬州三把刀等

  淮扬菜十分讲究刀工,刀功比较精细,尤以瓜雕享誉四方。菜品形态精致,滋味醇和;在烹饪上则善用火候,讲究火功,擅长炖、焖、煨、焐、蒸、烧、炒;原料多以水产为主,注重鲜活,口味平和,清鲜而略带甜味。著名菜肴有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软兜长鱼、水晶肴肉、松鼠鳜鱼、梁溪脆鳝等。

  ▲ 大煮干丝

  扬州三把刀是扬州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就是天下闻名的扬州厨刀、修脚刀、理发刀。三把刀在扬州人手中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扬州文化的一部分。

  近2500年来,扬州的汉、唐、清几度繁华,催生并刺激了三把刀行业的发展与兴盛;几度衰落,又"逼迫"并推动扬州先民怀揣三把刀背井离乡、漂流四方、艰苦创业。历经千年风雨磨砺的扬州三把刀已经走出了本土,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成为扬州悠久历史的重要象征。

  艺术:如扬剧、扬州八怪等

  扬剧,是江苏省扬州市的地方传统戏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地区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及南京、上海一带。它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

  扬剧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不仅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扬剧音乐曲牌众多,角色有生、旦、净、丑等,重视丑、旦的表演,形成基本的喜剧风格。

  ▲扬剧《扈家庄》剧照

  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后来吸收词调、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道歌。扬州道情的伴奏乐器是渔鼓和简板,曲目有短篇,也有长篇。清代道情作家虽多,但最重要的只有三家,即郑板桥、金冬心和徐灵胎。清代三家道情,扬州八怪占了其中两家。道情不仅仅是一种案头文学,它还必须经人传唱,才算完成。

  ▲板桥道情

  点击音频,本期嘉宾韦明铧为您介绍扬州道情并亲身精彩演绎。

  本期嘉宾:一级作家,文化学者,现为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扬州市政协常委,扬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扬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韦明铧

  

  ▲ 扬州八怪

  所谓“扬州八怪”,指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在扬州卖画的一批“怪”画家。“怪”,主要指他们的绘画风格与当时的正统画家有所不同,也指他们的思想行为与当时的习俗不大一样。

  当时,两淮盐利甲天下,扬州是两淮转运使的驻地,盐业极盛,盐商鳞集。漕运和盐业,使扬州具有特殊的地位,成为东南一大都会。 

  ▲ 个园的主人黄至筠在嘉庆年间号称两淮八大盐商之冠。他购下小玲珑山馆,在园内遍种竹子,并改名个园,位列中国四大名园。摄影/张卓君

  全国各地的许多文艺人才,被扬州的繁华景象吸引而来。以绘画来说,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从清初到乾隆末,扬州本地的和从外地来的知名画家,达一百数十人。各有擅长、风格不一的画家们,聚集在扬州,争奇斗胜,各显其能,从而使扬州画坛盛极一时,名闻中外。   

  “八怪”指哪几位画家?说法不一。《扬州画苑录》《天隐堂集》、黄质(宾虹)《古画微》三书中的说法,都有出入。汪鋆是扬州仪征人,凌霞久寓扬州,黄宾虹侨居扬州近十年,如果当时“扬州八怪”有约定俗成的说法,他们的记载,应该是相同的。汪、凌、黄记载的不同,反映出“八怪”本无固定的说法。

  ▲ 扬州八怪纪念馆

  “八怪”没有一个组织。这些画家,有的是扬州本地人,有的是来扬州卖画的外地人,时来时往,或聚或散,流动性较大,而且作客的时间,有前有后,有长有短,参差不一。人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各自的说法,当然不可能完全相同。

  ▲罗聘《锁谏图》

  我们对于“八怪”,是作为一个革新的画派来研究的,不必拘泥于哪一种说法,也不必局限于八个人。着重在“怪”,而“八”这个数字关系不大。我们综合各种记载,求同存异,一共保留了十五位画家。这些画家,思想水平、艺术成就的高低不一,群众自有慧眼鉴赏、品评。 

  ▲郑板桥《竹石图》

  或者有人说,既然主张“八怪”不必局限于八位画家,何不改称“扬州画派”呢?上面说过,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活动在扬州画坛上的知名画家达一百数十人之多,他们的画风不一,“八怪”只是其中的一个流派。所以仍采用“扬州八怪”这个称呼已久的名词较为妥当,可以一目了然。

  ▲金农《墨戏图册》 

  学术:如扬州学派的阮元、汪中、焦循等

  扬州学派是乾嘉汉学的重要分支,学术渊源远师顾炎武,近承乾嘉学派的吴派、皖派两方面,形成于清乾隆、嘉庆时期,在经学、小学、校勘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研究将乾嘉汉学推向巅峰,并在历史转折时期开启了近代学术之先河。

  ▲“扬州学派代表人物”展墙

  扬州学派的前期学者在治学方法上较之吴、皖两派有很大改进,他们把辑佚、校勘、注释等研究手段熟练地加以综合利用,兼顾训诂与义理,解经更具精确性。他们不仅讲究贯通群经,而且追求经学与诸子学及史学的融汇。注重经世致用,为晚清经世派之先驱。

  ▲通儒焦循

  焦循世居江都北湖黄珏桥(当时属扬州府甘泉县,今为邗江县黄珏桥镇)。他是扬州学派的领袖人物之一,出身寒微,一生以家塾授徒为业。这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通儒,经史、历算,无所不精,酷爱文学,对戏曲艺术也深有研究。在经学方面,他以训诂入手以求通达义理,于《论语》《周易》《尚书》《毛诗》《左传》《礼记》都有补疏。尤其对《周易》一书的研究更为独特。他的戏剧理论集中在《花部农谭》一书中。花部即云集扬州的各种地方戏曲,焦循将花部与雅部(即昆曲)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地方史志方面,他完成了《扬州图经》和《扬州足征录》二书,体现了他的史学才能。

  ▲汪中

  汪中,江都县人。是扬州学派中的领袖人物。他出身孤苦,无力读书,成年后依靠在书铺做伙计得以偷空自学而博览经史百家之书。20岁时,入江都学为附生;34岁时,选区拔贡生。但从此放弃仕途进取,而过着以文为生的清苦生活,对先秦古籍、三代、两汉学制,以及文字、训诂、度数、名物等方面都有深刻的研究,且精于金石之学。他所著骈文《哀盐船文》一问世,就被誉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阮元

  阮元,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曾为"九省疆臣",体仁阁大学士,晚年晋加太傅衔。清道光帝在祭文中称他"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他的特点是一生虽为达官而不废学问,于经史小学、天算、舆地、金石、校刊都有很深的造诣。他虽累于政务,但每到一处,皆以提倡学术自任,他在督学浙江时,以研读经史必先通训诂,曾主编了《经籍纂诂》一书,是研究经籍的重要工具书。他一生倡导学术,培养后进,影响之广,作用之大是很难找出第二人与之相提并论的。

  ▲ 现藏于扬州博物馆的隋炀帝东幸图

  移动收听:我苏网、荔枝新闻“随身听”、喜马拉雅“江苏新闻广播”、蜻蜓FM“江苏新闻广播”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