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六年状元试卷现身泰兴 是否为原本有待考证

2020年07月12日 06:59:34 | 来源:泰州新闻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40年前的殿试状元试卷啥模样?应该很少有人见过。近日,清光绪六年(1880年)科举殿试对策现身泰兴。

  这份对策是如何现身的?状元是谁?他在对策里写了些什么?对策是否是当年流传下来的原本?带着诸多疑问,记者带您去探个究竟。

上排为状元黄思永的对策

  古籍中藏着工整小楷的宣纸

  发现这份状元对策的是泰兴市民秦伯乔,他在泰兴市鼓楼南路开了一家古玩书画店。酷爱古玩字画的他,到民间“淘宝”是他的一大乐事。

  “10年前,在滨江镇天星村一位姓张的村民家中,我看到一堆清朝古籍。张家一位先人曾在泰兴一大户人家做管家,这些古籍都是张家祖上传下来的。当年,他舍不得出让。最近,天星村拆迁,他想给这些古籍找一个好的归宿,于是联系我提出转让。”秦伯乔说,买回这批古籍后,在整理过程中,发现一册古籍里夹着几张写满小楷的宣纸。

  秦伯乔仔细一看,凭借他与古玩字画打交道近20年的经验判断,这些纸张应是老物件。纸张背后墨迹自然扩散的痕迹较为明显,应为手写的。但字里行间讲述的是什么,无法判断。“物件看上去是老的,但具体是什么,我不是很清楚。”于是,秦伯乔请来同为古玩爱好者的教师丁鹏飞,一起研究。

  查询后发现竟是状元对策

  丁鹏飞对书法有一定研究,看到纸张开头“臣对”二字,他立刻想到这有可能是古代殿试时考生的答卷。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丁鹏飞在电脑中输入纸张开头“臣对臣闻合天者帝通德者王”的字样,网页中立刻跳出了“清德宗光绪六年状元试卷”的页面。

  进入页面,首先跳出的是: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殿试策问,也就是当年殿试时皇帝给考生提出的问题。接下来映入眼帘的文字,让丁鹏飞和秦伯乔两人大吃一惊。秦伯乔手头宣纸上的文字,与网页中考生黄思永殿试对策(即考生回答皇帝提问)的文字完全一致。由此可见,这应该是黄思永的殿试对策文章。更让人惊讶的是,黄思永当年就是凭借这则对策高中状元。但这是否是当年的原本,二人无法判断。

  相关资料显示:黄思永,字慎之。本籍安徽徽州,寄籍江宁(今南京)。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卒于民国三年(1914年)。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状元。从此先后任翰林院修纂、军机处章京等职。后开办北京工艺商局,还投资天津北洋烟草公司,组建北京爱国帐烟厂。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设商部,黄思永被尚书载振聘为头等顾问,与张謇被时人称为“商部实业两状元”。辛亥革命以后,黄思永卒于上海。

  记者在网上还搜索到另外一段黄思永殿试时写下的文字:“应殿试举人臣黄思永,年三十九岁,江苏江宁县(今南京)人。由拔贡生礼部七品小京官应光绪元年顺天乡试中式,由举人礼部额外主事考取军机章,一应光绪六年会试,恭应殿试。将三代脚色开具于后:曾祖国楹,未仕,故;祖德符,未仕,故;父汝玉,未仕,故……”过去科举考试非常严格,考生首先要交代自己的经历,甚至还要写明祖上三代读书经历,是否入仕等,然后再进入正题答策问。

  三份对策为何是同一笔迹

  秦伯乔手头的对策共有三份,对策单页长28厘米,宽23厘米。其中较完整的为状元黄思永的对策共有5页,还有两份未能查出是哪位考生的对策。“状元只有一个,其他两份对策可能不出名,所以在网上也找不到答案。”秦伯乔说。

  丁鹏飞介绍,从字迹来看,这三份对策均出自同一人之手,字体工整、笔法老练,欣赏价值很高。

  至于三人的试卷,为何会是同一笔迹?丁鹏飞给出了一个答案:古代科举制度很严,考卷上收后要密封。密封后的考卷,会由专人依次誊写抄录,以防判卷者通过字体来识别考生的身份,或考生在考卷上留下暗记。判卷也要经过好几道流程。判卷之后,还要有复核、登分、复审,再拆开原密封卷,核对考生姓名对号入座。无误之后,成绩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秦伯乔说,这三份对策虽然还不能确定它们的真实身份,但和自己缘分不浅。“10年前,与它们擦肩而过。10年后,居然从古籍中找到它们的身影。它们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我会好好保存。希望有相关经验的文史专家,能帮忙鉴定一下它们是否是当年流传下来的原本。”

  (来源:泰州新闻网,编辑/程梦青)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