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课 | 有了这些“避暑神器” 古人也爱“夏日长”

2020年07月11日 10:54:0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进入小暑以来,天气越来越闷热,因为有了空调、冰淇淋、“快乐肥宅水”,现代人的夏天真的很好过,那么古人都是怎么过夏天的呢?或许你以为他们只有“阴阴树木”、“轻罗小扇”、“沈李浮瓜”,其实他们还有“吊带裙”、“空调房”、“冰淇淋”、“快乐肥宅水”,今天课代表就和大家聊聊古人的这些“避暑神器”。

凉服:“吊带裙”

南北朝  杨子华 《北齐校书图》(局部)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在南北朝杨子华《北齐校书图》中,一群士大夫正有说有笑、有吃有喝地校对史书,虽然大叔们都胡子一大把了,但每人身穿一条性感的“吊带裙”。

  这种“吊带裙”叫“裲(liǎng)裆”,流行于北朝。东汉刘熙《释名·释衣服》中解释说“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即一般做成两片,前面遮胸,后面挡背,肩部和腰部再用另外的丝织物或皮革连接扎束。裲裆一开始只用作内衣,后来又逐渐外穿,还一度成为官员的朝服。

  在“吊带裙”的外面,大叔们还罩了一件似有若无的纱衣,为了能够凉爽地过炎夏,古人在追求衣衫的轻薄上向来也是费尽心思。

  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素纱襌(dān)衣,薄如蝉翼,仅重49克,今天的复制品最轻的也要49.5克,专家研究发现,是因为现在的蚕宝宝比西汉时的肥胖,所以吐出的丝也较为粗重。出土于南京高淳花山宋墓的一件纱衣,更是轻若烟雾,仅仅只有34克。所以,李白形容杨贵妃穿着时说“云想衣裳”,课代表觉得其中一层含义就是为了表达纱衣的极致轻薄吧。

“冰淇淋”:酥山

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局部)

  章怀太子李贤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次子,他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壁画,记录了墓主生前豪奢的生活,在其中一幅壁画中,一位侍从双手捧着器皿,里面是山峦状的食物,据考证,这就是古代的冰淇淋,被古人称为“酥山”。

  从西周开始,中国就出现了具有电冰箱功能的冰鉴,用来盛放冰块和放置食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食用奶制品的习俗也带了过来,北朝孙思邈的《齐民要术》中就对“酥”有着详细的记录,它是从奶酪中提炼出来的一种奶制品,类似于现在的奶酪片。

  到了唐代,便出现了“冰淇淋”——酥山,唐人王泠然对其制作技艺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将一种叫“白酥”的奶制品加热到近乎融化,加入蜂蜜搅拌均匀,接着将拌好的“甜酥”淋在盘子里,做出山峦的造型,再将其放到冰鉴里冷冻定型,最后点缀些彩树或小花即可食用。王泠然还称赞,在琳琅满目的美味珍馐中,最让人称奇叫绝的就是酥山。

“快乐肥宅水”:饮子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在北宋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中,“久住王员外家”门前有两家“饮子摊”,各撑一把遮阳伞,一个卖“饮子”,一个卖“香饮子”。

  饮子是啥?顾名思义,饮子就是饮料。这个行业兴起于唐朝,杜甫在《寄韦有夏朗中》中说“饮子频通汗”,这里的“饮子”指用草药熬制出来的饮品,到了市民经济更加发达的宋代,品种开始繁多。

  《东京梦华录》记录北宋汴京城卖的饮子有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药木瓜、绿豆、甘草冰雪凉水等。《武林旧事》中记载的南宋临安街上卖的饮子品种就更多了,有甘豆汤、椰子酒、豆儿水、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沈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梅花酒、香薷饮、五苓大顺散、紫苏饮等。

  花样如此之多,简直比现在网红奶茶店的菜单还要丰富,真让靠“快乐肥宅水”续命的现代年轻人羡慕不已。

“空调房”:凉殿

古代“空调房”结构图

  据《唐语林》记载,唐玄宗有一座“空调房”——“凉殿”,“四隅积水成帘飞洒”,从这句话来看,凉殿应该是傍水而建,而且有一个类似水车的装置,将水引上屋顶,再沿屋檐而下,形成人造水帘,使室内降温;“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即利用水能转动风扇,再对着凉水吹,产生类似于现代空调扇的效果;“座内含冻”,也就是说座位下都装着冰块;此外,还有冰镇饮料——“冰屑麻节饮”

  这座凉殿的制冷效果如何呢?唐玄宗是个胖子,待在这样的房间里应该可以用舒适来形容了,但是冻坏了来面圣的瘦子陈知节,在酷暑时节,在殿中才待了片刻的功夫,就瑟瑟发抖,拉起肚子。

“除湿神器”:燎沉香

宋    赵佶  《听琴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夏天,生活在南方的人们,除了热,还要面临另外一个问题:湿,一天下来浑身黏糊糊的,别提有多难受了,对于除湿,古人很有办法,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曾写过一首词《苏幕遮》来怀念家乡钱塘的夏天,第一句便是“燎沉香,消溽暑”,也就是说古代南方人是用焚香的方式来对付夏天潮湿且闷热的气候。

  焚香在中国由来已久。汉代的博山炉,外形为山峦造型,上面还有各种野兽,焚香之后便是一座“云雾缭绕”的“仙山”。唐朝则出现了一种随身携带的香炉——香囊,出土于西安何家村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通体镂空,从内而外分别由香盂、机环、外壳铆钉相接,既可以自由转动,又能保证焚香的香盂始终朝上,不会打翻。到了宋代,焚香已成为四大雅事之一,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中,抚琴者身旁便有一只烟雾缭绕的香炉;李清照的宋词里也常常描写女性生活中的焚香,比如“沈香断续玉炉寒”、“玉炉沉水袅残烟”等。

  当然在夏天,今人和古人还有很多共同的美好,比如,“绿阴幽草胜花时”,“过雨荷花满院香”,“白雨跳珠乱入船”……所以,我们都爱“夏日长”。

  我苏特稿 文/五柳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