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徐州的古运河

2020年07月05日 21:53:52 | 来源:徐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中运河邳州段。 贾传军 摄

  汴、泗两河,同为与生俱来的自然河流,是徐州最古老的运河,历经从自然河流通航到人工开发运河。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以徐州为中心的运河,又由东西转向南北,以经纬之势出现在中国历史的版图上。

  自然河流通航

  汴河,古称汴水或汳水,在今河南开封城西北接鸿沟,东南流经今河南、安徽,至徐州市区庆云桥东与泗河相会。泗河,古称泗水,发源今山东泗水县东陪尾山区,向西南流经山东曲阜、济宁、鱼台,折向东南,流经沛县。其间,右岸有菏水和泡水(丰水)汇入。泗河又南流经垞城至徐州市区东北,与汴河相会。

  汴、泗合流,穿过徐州市区继续东南,有沂、沭两河在其北侧汇入。泗河又东南,在今宿迁市区西南会睢水至淮阴注入淮河。

  石器时期,黄河在今河南省孟津以下河流、湖泊与沼泽遍布。伊河、洛河与渭河均属黄河中游的支流;黄河下游分出的济水、菏水、泡水及汴河,把以泗河为干流的沂沭泗水系连接起来,形成了以黄河为中心的东西向水道交通网。为黄河中、下游渭河、伊河、洛河等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泗水流域刘林、大墩子、良王城的大汶口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水上交通条件。新沂市境内的花厅文化与太湖流域的上海马桥、嘉兴雀墓桥等良渚文化相互影响,则是通过泗入淮,江淮之间,又分布着湖泽,而长江以南河、湖、泽、薮遍布,两地居民便以“舟楫为车”实现人口流动与文化传播。

  夏朝最终定都老丘(今河南陈留北)。由黄河分出的济水、泡水、汴河、睢水、涡水、沙水等河流相互贯通。老丘处于这些河流的中心位置,向下游合流于泗河与淮河,构成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与汶、泗、淮流域紧密相连的水道交通网络,覆盖着夏王朝统治地区和东夷族属部落的活动区域。

  商朝统治的疆土南北狭而东西长。黄河出潼关,向东进入中原,其间先后接纳汾、渭、洛等主要支流;在荥泽以下分出济、菏、泡、汴、睢、涡、沙等支流,形成西聚东散的水系网络,成为商王朝屡次迁都的地理依据。商王朝从国都亳通过泡水和汴河进入泗河而经略东方,并在今徐州市区泗河与汴河交汇处建立彭国。

  周朝在今河南洛阳东三十里的洛河北岸兴建成周城。洛河是黄河南岸的一大支流,通过黄河东西连接渭水和泗河。在南北狭而东西长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紧滨洛水的成周城是当时天下中心,是控制整个东方地区最重要的政治军事枢纽。

  开发东西向运河

  春秋末年(前486年),吴王夫差欲北伐齐、晋两国,在今山东定陶和鱼台之间,开挖了沟通济水与泗河的菏水。战国时(前361年),魏国迁都大梁,为控制东方诸国,以荥阳以下的黄河故道为基础向东实施鸿沟工程,沟通济、汝、淮、泗等河流的水路交通。泗河通过汴河,成为当时航运四通八达的运河,不仅繁荣了今河南商丘的睢阳、山东定陶的陶丘和江苏的彭城,而且使这三座商业城市形成内则互补、外则通达、三足鼎立的货物集散格局。《史记·货殖列传》说彭城为“江东一都会也”。就是因为彭城是当时江、淮地区的货物集散地。

  秦统一六国后,在今河南荥阳附近建立了规模宏大的粮仓,这里处于黄河分流的鸿沟。秦朝每年把泗河流域的粮食,通过菏、泗、汴、睢等河转输到敖仓,再由黄河和渭水,转运到关中咸阳。

  彭城原为秦统治时期泗水郡境内的彭城县,位于汴、泗交汇处的南岸。泗河北连菏水,而菏水又与济水相连;泗河东南与睢水相会,又注入淮河;邗沟南北连接长江与淮河;汴河与睢水是从鸿沟分流出来的,而鸿沟又与黄河相通。溯黄河而上,过函谷关进入渭水,便直抵关中。彭城的地理位置,不仅处于几条交通水道的交汇处,而且是函谷关以东水上交通的枢纽,而函谷关是河南通往关中地区的门户。当时的彭城处于梁、宋、齐、鲁之地,这一地区河流纵横且有湖泽相间,灌溉水源充足,沃野膏壤,农业的发展使这里成为富庶的产粮地区。

  西汉,由于关中人口大量增加,粮食和其他生活物资严重不足,而山东、淮河流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较快,因此京师和关中地区所需粮食及其他生活物资,愈来愈依赖于山东和淮河流域。当时,汴、泗两河是最重要的运输航道。仅从粮食运输数量看,西汉初数十万石,武帝时增加到四百万石,最多时达六百万石。由于受黄河决口影响,鸿沟水系的其他河流均已淤塞而废弃。到了东汉,王景负责实施了大规模的汴河治理,曹魏时又进一步整修汴河。

  两晋南北朝时期,汴、泗两河成为南北战争的水上道路。

  隋统一中国,以洛阳为中心营建东都,大业元年开挖通济渠撇开徐州间的汴、泗运河,径直入淮。此时,成为汴河故道的汴、泗运河并未因此而中断。因为鲁、徐、淮、海一带“水陆肥沃”,是漕粮主要筹集地,仍需通行舟楫。

  唐朝建都长安由于人口大量增加,中央机构庞大,百官俸禄增多,关中的农业生产远不能满足需求,最终就是靠从关东运输漕粮。隋朝开挖的通济渠,到唐朝改称汴渠或汴河,而南北朝之前的汴河则称为古汴河或汴河故道。但是,唐朝所说汴渠或汴河顾及不到汴、曹、宋、郓、泗、兖、徐、沂、密、海等州的漕粮运输,而且鲁、徐、淮、海一带水陆肥沃,又是漕粮的主要筹集地,因此唐朝不得不考虑在泗河流域扩大汴渠系统。624年,在今山东省境内,疏浚汶、泗两河至今济宁任城分水;在今徐州境内,为提高泗河通航能力,凿治徐州洪和吕梁洪。688年,在沭阳与涟水境内开漕河,南通淮河,北通海、沂、密诸州;并且通过淮、泗河入古汴河,再入黄河与渭水或洛水,由水路沟通了海、沂、密诸州同国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联系。821─824年,疏浚泗河与济水之间的桓公沟,由徐州溯泗河而上,可达郓州、兖州和济州。

  五代时期,泗河北通桓公沟、济水和汶水,西连古汴河和唐时所开的广济渠,东南通淮河与长江,是东京(今河南省开封)以东地区重要的漕运河道。五代后晋定都东京,在济州金乡开河,西受汴河,北抵济水,由泗河南通徐州。

  北宋熙宁以来,运道沿泗河,自淮河经宿、邳至彭城西入古汴河,再经萧、砀入归德(商丘)。直到绍兴十二年(1142年)古汴河与泗河运道仍然可以通航。

  利用泗河开发南北大运河

  元代建都北京(时为大都)。此时,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经济凋敝,而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较为繁荣。在“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的形势下,开发南北大运河:一是开凿新运道,自任城(今山东济宁市)至安山(今山东梁山北)的济州河、安山到临清的会通河和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二是利用宋以前临清至直沽的御河、扬州到淮阴的淮扬运河和杭州到镇江的江南运河;三是利用自然水道,即淮阴至济宁的泗河。此时,徐州以南的泗河既成为黄河,又兼为运河航道;徐州以北的泗河被利用为南北沟通黄河与会通河的运河航道。

  大德元年(1297年),黄河经杞县、太康由颖河入淮和经鹿邑、亳州由涡河入淮的两股黄河,已经被泥沙淤塞。从杞县分流入颍河和涡河的黄河分支北移古汴河,从今商丘向东至徐州进入泗河成为黄河主流,往来于江南与大都的船只,在这条河道上百舸争流。

  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朱明王朝后,派徐达北征,为运送兵源和军用物资,开鱼台塌场口引黄河水源入泗济运。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把国都迁往北京。为迫切需要调运江南粮食,于永乐九年修复元代开凿的会通河;十三年,沿运河在淮安、徐州、济宁、临清、德州等地建仓转运漕粮,规定江西、湖广、浙江民运一百五十万石至淮安仓,苏州、松江、宁国、池州、庐州、安庆、广德等地民运二百七十四万石至徐州仓,应天(南京)、常州、镇江、淮安、扬州、凤阳、太平、滁州、和州、徐州等地民运二百二十万石至临清仓。可见,只要来自江、淮地区的粟米,其运输路线必自长江、淮河由淮安清河入黄河,再经徐、邳间的黄河运道。

  嘉靖三十七年,黄河在山东曹县和单县相继决口,分流多达十一股,皆至沛县冲入运河,致使鱼台至沛县以南四十里之间的泗河运道淤塞。四十四年,黄河在丰、沛两县泛滥,留城(今沛县东南)至南阳闸之间的泗河运道淤成平陆。四十五年,在现行河道以东开挖长一百四十里、从鱼台南阳闸下引水经夏镇(今山东微山县),抵留城再与泗河故道相接的南阳新河。

  南阳新河避开了黄河三十里之险,然而留城以下运河并没有摆脱黄河干扰。朝廷决心避黄之险开凿泇运河。万历三十二年,在总河李化龙的主持下,自沛县夏镇李家口(今山东微山县境内),开河引水合彭河,经韩庄湖口、台儿庄,出邳州直河口入黄河,全长二百六十里,以后又于直河口将运河改道至宿迁县西陈家口入黄河。崇祯末年,又将运河改道于宿迁县西二十里董家口入黄河。

  清代建国仍以北京为国都,沿用泇运河漕运每年所需江南四百万石粮食。康熙初年,在董家口以西二十里皂河口开河筑堤,南北沟通泇运河与黄河。由于皂河口常被洪水倒灌,又于皂河向东开支河至张庄(亦称支河口)入黄河。

  咸丰元年,黄河在今安徽砀山县蟠龙集决口冲成大沙河,漫入昭阳湖,水势东溢泇运河。咸丰三年,太平军占据南京、扬州,切断了运河航运。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省兰考铜瓦厢决口,运河在山东境内断航。宣统三年,津浦铁路通车,加之洪水危害,徐州境内的运河趋于断航,南来船只,只能季节性通航至今邳州运河镇。

  (作者简介:赵凯,中国水利学会会员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