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喝一盏宋代的茶汤……

2020年07月05日 21:56:59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这是一盏茶汤,却看不出汤水,只是在容器中,漂浮着厚厚一层白色的泡沫,看起来,与咖啡饮品中的奶泡颇为相似,然而,这并不是咖啡饮品,而是用宋代点茶技法制作的一盏茶汤。

  “宋代风行点茶,但是后来却失传了,我们经过近三年时间的潜心研究,终于将其恢复。”扬州市茶文化艺术协会副会长、国家高级茶艺讲师王莹介绍,目前,其团队根据史料复原了仿宋徽宗七汤点茶法,这一精致而又充满趣味性的茶艺得以在扬州重现生机。

  神奇!茶汤竟被泡沫覆盖

  在王莹的茶艺工作室泊心园茶艺内,记者见到了宋代点茶的制作过程。

  茶席上,几件淡青色的茶具错落有致地摆放在茶艺师面前,点茶开始,只见茶艺师用小茶匙取出一点粉末,放入一个大的茶盏之中,这勺粉末就是用茶磨成的极细的粉末。“这是八年的老白茶,我们计算过,大约五斤茶叶才能磨成一斤这样细腻的粉。”王莹介绍,使用宋代点茶法制作出来的茶的成色、口感,与原材料的品质密切相关,对茶粉的要求极为严格。

  接着,茶艺师将盏中倒入一点沸水,用一种名为“茶筅”的工具进行搅拌,让粉末与水相互交融成膏状。之后,茶艺师又沿盏壁倒入少量沸水,只见茶艺师稍稍调整握茶筅的姿势与角度,突然加快速度用力进行搅打,而此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碗内的茶汤不再呈膏状,也不是我们常见的液体状态,而是产生了一层乳白色的泡沫,并且,随着茶艺师手中茶筅搅打的力度不减,表层的泡沫也越来越丰富。

  这才只是开始,之后,茶艺师又分次从盏沿倒入沸水,手持茶筅或前后搅打、或顺时针画圈,同时伴随节奏的变化,不一会,一盏被丰富的泡沫所覆盖的茶汤就制成了。

  “使用宋代点茶法制成的茶汤,不仅从外形上看十分独特,口感也十分绵密。”说着,王莹将大盏中的茶汤分装到各个小盏中……闻起来,有淡淡的茶香,抿一口,浓密的泡沫与茶汤混合在一起,味淡,却风味独特。

  宋时风行,七汤点茶“乳雾汹涌”

  与煎茶和泡茶相比,点茶似乎“知名度”要小很多。“其实,点茶在宋代十分流行,宋徽宗喜欢点茶,所以在民间将其推广开来,后来几乎人人都喜欢,并且从点茶中还衍生出了很多娱乐项目。”扬州资深茶艺届人士、扬州大学老师周爱东介绍,当时,点茶所使用的茶最好的产地在福建,进贡给皇家使用的称为“龙凤团茶”,“福建的这种制茶工艺十分特别,要将茶汁榨干,搅打泡沫的时候,也可以从泡沫的颜色来分辨所用茶的好坏。苏轼在扬州,留下了《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塔戏作一诗为谢》,诗中当时他们喝茶的方法,很可能就是点茶。”

  据传,唐人早期爱煮茶,陆羽之后,改而推崇煎茶。陆羽提倡煎茶取代煮茶,其目的是保留茶自身的风味。煎茶法发展至宋朝,便成为点茶,进而发展出分茶法、斗茶法等等。

  其中,点茶最为著名的“代言人”非宋徽宗莫属,他在《大观茶论》里把点茶注水的程序分为七次,即“七汤”,每一道汤的水量、力度和点注的位置都有不同,对茶的“发立”起沫都有影响。宋徽宗说:“点茶不一。”点茶的方法不一样,出来的效果也不同。每一次筛茶的方式和要达到的效果都不一样,最后达到的状态是:“乳雾汹涌,溢盏而起”。

  周爱东介绍,点茶流行的时候,还有一种“茶百戏”的手法,“在搅打过程中,通过调整方向、力度、速度等,使得泡沫上呈现出花鸟等图案,以显示技艺高超。”

  “但是因为一个人,点茶就渐渐淡出大众视野了,直到失传。”周爱东介绍,让点茶走向消亡的这个人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不喜欢龙凤团茶复杂的制作工艺,且喝不惯味道偏淡的点茶,于是下诏,停止龙凤团茶的生产。‘罢造龙团,惟令采芽茶以进’。茶源都没有了,点茶自然也就渐渐失传了。“朱元璋改革后,点茶法逐渐没落,泡茶法兴起。

  三年时间将其复原,再现宋时风雅

  “扬州历史上数度繁华,肯定也有点茶在此风行,我们希望能够再现宋时风雅,于是着手对其进行恢复。”王莹介绍,近三年的时间里,通过不断调整茶粉研磨的工序以及七道汤过程中的用量、手法、力度等,终于于近日将仿宋徽宗七汤点茶法进行了恢复,并且将繁复的茶具进行简化,以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饮茶习惯。

  点茶的过程中,茶艺师逐步操作,对每一个步骤都进行简要介绍, “一汤:量茶受汤,调如融胶。二汤:击拂既力,珠玑磊落。三汤:击拂轻匀,粟文蟹眼。四汤:稍宽勿速,轻云渐生。五汤:乃可稍纵,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七汤:乳雾汹涌,溢盏而起。”最终呈现出当年宋徽宗面前茶盏中的样子。

  记者了解到,宋代点茶在镇江等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此,扬州非遗专家管世俊认为,“恢复点茶,也是保存了一份鲜活的历史文化记忆,丰富了当代人的饮茶习俗,其品位高雅、茶韵绵长,足以称道。”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刘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