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流、昼夜不息。蜿蜒曲折的母亲河长江,横贯江苏433公里,孕育了薪火相传的江南文脉,织就了物阜民丰的锦绣水乡。呵护母亲河,责任重千钧。近年来,江苏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嘱托,坚定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铁腕治理污染、聚力产业转型、系统修复生态。一曲雄浑壮美的"长江之歌"在母亲河上激昂唱响。从5月20日开始,《江苏新时空》推出专栏《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为您全景呈现扬子江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精彩答卷。
扬州境内长江岸线全长86.7公里,拥有长江与淮河、运河"两个交汇点"和"三个水源地",其中地处扬子江、夹江、太平江汇合之处的三江营饮用水源地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为保障南水北调东线水源质量,确保持续为北方送去清洁水源,近年来,扬州市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不动摇,以江、河、湖为脉络,加快推进长江生态廊道建设,扎实推动沿江绿化造林、生态修复。
三江营区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也是淮河入江和江淮生态大走廊的核心区。
这片205亩的水面就是村民潘方富曾经承包10多年的水产养殖场,1998年起,老潘每年都有近20万的收入都来自这里。
2011年,接到关掉养殖场的通知后,潘方富一直忧心忡忡:“当时有想法的,我们这么大岁数了,马上没有活干了,失去了经济来源。"
扬州广陵区头桥镇九圣村党总支书记曹军说:“当时因为船厂来了之后,有几千人。我们的村民每家每户都建了一些民房,用于提供外来人员的居住。所以说取缔船厂,也就是说取缔了他们的财源。”
立足源头治污,为生态廊道减负。当地政府痛下决心,推进污染源清理,对东昇船厂、金三角船厂、建国码头等拆除、复绿,关闭畜4家禽养殖场和1家化工企业,取缔1家水上餐厅。目前,区域内18公里长江岸线没有一处污染源,仅三江营岸线新建成片造林1650亩,修复湿地面积500多亩庄,目前正分步有序推进占地4400亩三江营省级湿地公园建设。
曹军说:“走出家门,现在我们已经能看到绿水青山。我相信以我们省级三江营湿地公园为核心和名片,我们今后会向乡村旅游的方向发展,应该说金山银山离我们不远。”
从三江营取水口,沿夹江、芒稻河直到江都水利枢纽,包括夹江以北、芒稻河以东20多平方公里范围,针对水源污染风险隐患进行专项整治,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修复生态湿地风貌,同步打造生态源头纪念公园,建设贯穿水系的木栈道、自行车道等,营造"一廊、三片、八景"景观结构。现如今,这里成了当地居民的“网红景点”。
附近居民:“风景好,第二个就是空气好,然后小孩子可以自由的玩。”
附近居民:“以前没拆之前这边环境比较差,然后当时老年人他也有顾虑,搬迁之后我们住到哪里去,现在再出来再看看还是以前的地方,但是环境有很大的变化了,而且空气又好,老年人的心情也很愉畅。”
附近居民:“确实是不一样了,感觉我们这边提升了几个档次,老百姓关心的房价都比以前高了,这是最简单的。我们是受益者,真的是最大的受益者。”
截止到目前,江都区累计投入80多亿元,拆迁南水北调沿线棚户区50多万平方米,开展电镀、化工等十大行业的专项整治,实施水气污染防治项目1004项,关停304家化工企业以及小船厂、砂石码头和混凝土搅拌站108家,关闭禁监区以内畜禽养殖场234家,整治黑色河道138条,完成邵伯湖4000亩退渔还湖工程。与此同时,在"沿江、沿运、沿河、沿湖"打造了15,000亩的一个绿色的生态长廊,确保一江清水向北输送。
扬州市江都区副区长杨晓荣说:“这是我们南水北调的源头,下一步我们重点是通过南水北调的一期和二期工程,要把我们的江水要送到我们的雄安新区,服务于我们京津冀的发展大局。”
廖家沟生态大走廊上游为邵伯湖、高邮湖和宝应湖,下游接夹江通向长江,是重要的入江水道保护区。近年来,扬州市突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强化廖家沟生态大走廊的顶层设计,通过生态修复,大力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如今,廖家沟生态大走廊已经建成为滨水绿色廊道,水域面积的比重占到了50%以上,过去杂乱的鱼塘经过整治变成了如今诗情画意的荷塘。
(记者李俊彦、王泽坤、张卿、李洋、刘聪琳、杨帆、李泽灏 扬州中心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