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到2020年,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在南通实施已4年有余,南通逐步形成了集“机构照护、居家服务、津贴补助、辅具支持、预防管控”五位一体的长期照护保险“南通模式”,为百万江海百姓带来福音。
暖心“第六险” 护航百姓幸福路
5月15日,家住南通市崇川区观音山街道的龚杏芳给南通市照护保险服务中心送来一面锦旗,那上面写着“照护保险真情在,热心服务暖人心”。她握着服务人员的手,激动地说:“政府为我们老百姓考虑得很周全,让我老伴儿卧病在家也能享受到护理院级的服务待遇!”龚杏芳的老伴儿因帕金森并发症卧床多年,以前住在医院,开销大,她和子女更是医院家里两头奔波,十分不便。去年,龚杏芳为老伴儿申请了照护保险,“减轻了我们很多负担,每周都有工作人员上门来免费为他做照护服务,工作十分精细。前不久儿子还去辅具公司租赁了家用护理床,更加方便了我们的居家护理。”
进社区宣传照护保险政策
让龚杏芳赞不绝口的,就是南通创新实施的“第六险”——长期照护保险。截至去年底,南通市730万人口已全面实现此项制度全覆盖,累计为2万多失能失智人员带来福音。别看现在南通长期照护保险推进得如火如荼,其实4年前,长期照护保险在南通才仅是一纸蓝图。
“南通老龄化率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列第一,达到30.84%,老龄人口中重度和中度失能人员分别达到0.5%和0.15%。然而根据我国现有社会保险制度,失能失智人员的生活照护服务还缺少制度保障。” 南通市医疗保障局局长张兵说。如何建立起一个合理的保障制度,让失能失智家庭也能过上幸福生活?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2015年9月30日,南通市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应运而生。
家住南通市和平桥街道的黄晓春是南通市第一批享受照护保险的市民。2013年因一次意外事故他双目失明、智力受损,肢体活动存在严重障碍,自此以后,爱人葛明珠便24小时贴身照顾他,家庭一下子失去了两大收入来源,日子越过越紧张。“日常喂食、剪指甲我还可以应付,像替他洗澡、推拿这样的工作,我做起来就费力多了,常常手忙脚乱,弄得家里一团糟。我丈夫虽不说什么,却时常一个人躺着掉眼泪,家里没有一天不是愁云惨淡的。”葛明珠说,本以为这辈子阳光、欢笑与自己再也无关,没想到2017年,与社区网格员的对话给这个家带来希望,“社区工作人员告诉我,南通市区只要是参加了医疗保险的,政府都给办理了照护保险,我们家的情况完全符合申请条件。”照护保险是什么险?尽管对此一无所知,葛明珠还是立即去市政务中心窗口咨询并申请,“真没想到,正是这个新的保险给我们家带来了希望和安慰!”从申请到评定不到一个月,自那以后,黄晓春就成了照护保险的受益人,每周专业护理团队上门为他服务两次,小到理发,大到肢体复健,事无巨细。此外,每月还能领取450元补助,家庭重压一下子得到了缓解。如今,黄晓春已能完成自我进食等简单的活动,笑容也时常出现在葛明珠的脸上:“现在开心时,他还能跟随音乐哼唱以前喜欢的歌,尽管还是口齿不清,但我感到由衷的开心,仿佛以前那个积极乐观的他从没离开。”
不断探索,
走出照护“南通模式”
南通市医疗保障局相关数据显示,从2016年开始,南通市按每人每年100元标准筹集起南通照护保险,其中个人30元、医保基金30元、财政补助40元,对困难群体以及未成年人由财政全额补助。2016年起,南通市照护保险首先覆盖城区120万人口,2019年按照市政府为民办实事要求已经实现全市统一覆盖。“我们的照护保险制度建立之初,考虑的就是如何为老年人员和失能失智人员提供切实的服务。对于他们来说,在病床上的日子,服务远比金钱来得更加重要。”谈及建立南通照护保险制度的初心,张兵说道:“照护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相对独立、相互衔接,我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寻找一个最符合南通实际的‘南通模式’,为失能人员解决生活照料和护理问题,为失能家庭减轻事务性及经济负担,提高失能人员的生活质量和尊严。”
为了让更多老年人生活更美好而诞生的南通照护保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产业,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对于在机构(护理院、养老院、医院照护病区)居住的失能人员,照护保险给予机构重度失能人员每人每月2100元的照护补贴,他们同时还能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居家上门服务是南通照护保险的重点。居家失能人员除享受每月450元的照护津贴外,还可以享受到专业照护公司的上门服务,提供洗头洗澡、口腔清理、血压血糖测量、褥疮护理等30多项服务内容,服务的费用由照护保险基金支付。为加强居家上门服务的全过程管理,南通市在2017年率先开发出照护APP,市民可以在手机上完成居家上门服务的一键预约,十分便利。
“市民开放日”组织市民代表参观辅助器具公司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完善。“在长期的居家上门服务中我们发现,家有常年卧床病人,往往自身经济条件有限,但所需医疗辅具很多,单是成人尿不湿,不少市民每个月就得花上几百元,而那些功能性照护床、轮椅等,买起来更是价格不菲。”南通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顾忠贤介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8年南通市照护保险再一次创新性将医疗辅具纳入照护保险服务范围。这样一来,居家养老、失能失智人员可以以每天1到10元不等的价格,租赁到包括轮椅、护理床、护理机器人在内的6种大型辅具;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定量购买到包括尿不湿、护理垫、坐便椅、助行器等在内的15种消耗型辅具。
“像这种每天都要用的尿不湿,我们每个月可以申请5包,每包只要4块5,要是在超市,一包要好几十元呢。”市民张春华在照护保险定点辅具公司为83岁的公公办理5月份辅具的领取手续,这个月她还额外租赁了一辆轮椅,“天气好了,打算有空就推老人家出门晒晒太阳,就办理了半年的轮椅租赁,这一共才花了202元。真的是又省心又便宜。”
经办的社会化,是南通照护保险制度探索的一个成功经验。由于照护保险制度保障对象的特殊性和保障的多样性,对照护保险的经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一支全过程、全方位服务管理队伍。南通市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太平养老、平安养老、太平洋人寿、中国人寿、人保、利安人寿保险公司按照一定的份额参与经办服务,共同组成市照护保险第一、第二服务中心,具体承办失能失智人员申请受理,组织上门评估、待遇给付、服务监督等一系列经办事项,有利于保证照护保险制度的安全稳定运行。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疫情期间送照护
“多亏他们的专业指导,我们照顾起来轻松许多,老人也觉得更舒服了,护理人员还常打电话来问情况,太感谢他们了!” 2月28日,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宝云村86岁的参保人徐守仁,因长期卧床导致身体出现褥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家属只能自行处理,因缺少专业人士的指导,一时有些无从下手。抚理南通照护服务有限公司在定期回访中发现这个问题后,立即派护士与参保人家属视频连线,指导家属进行专业的褥疮护理。
老人家属为照护服务公司送上锦旗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南通全市护理机构实行封闭式管理,居家照护服务、辅助器具服务全面暂停。上门服务暂停,但是关怀不能稍停,为保证失能失智人员这一特殊易感人群得到最严格、最安全保护,不让他们的身体状况受暂停服务的影响,南通市医保中心、照护中心指导各定点照护机构,通过微信、电话等不同形式关心关爱失能人群。
“政府为我们老百姓考虑得很周全,这不,刚拿到送来的尿垫、尿不湿,还有一包口罩哩!”3月9日,南通市石港镇曙史院村30组赵丽芳家受疫情影响,急缺尿不湿,南通暖阳阳照护服务有限公司了解情况后,立即派服务员前往参保人家免费赠送“暖心包”,缓解了燃眉之急,家属十分感激。“以前都是家人带着参保人员的医保卡,到公司刷卡购买。”江苏太美健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林少成介绍,疫情期间,公司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随时为失能人员提供帮助。
对居家护理进行视频指导、护理用易耗品送货上门,可疫情期间,仍有不少居家失能人员缺少辅助器具,家属又不方便出门购买。为此,2月18日,南通市医疗保障局发出《关于疫情期间为居家失能人员提供辅助器具服务的通知》,为有需求的失能家庭提供送货到小区、快递送达等服务。华录健康养老服务(南通)有限公司立即回访确认需求人数,并制订配送方案。“回访的946名参保对象中,有320人居家且有明确配送需求。”该公司总经理马涛介绍,经与写字楼物业协商,单独开通一部电梯直达公司所在楼层,方便服务对象现场取货,同时立即着手开展非接触式送辅助器具上门服务,3天内基本完成首批配送任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缓解护理院、养老院、照护服务公司和辅具公司等照护服务机构因业务暂停造成的资金周转困难,南通市医疗保障局一律采取“先预付、后结算”的办法,对39家定点服务机构首批预付约675万元,缓解机构资金压力,保障了失能人员待遇享受。此外,该市医疗保障局对相关公司提出要求,适当延长辅助器具使用周期,纸尿裤、护理垫等消耗品可一次性购买3个月用量,因疫情影响无法刷卡的,可先手工记账,待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后再入系统,以确保照护不停歇。
“我开门 你监督”活动中组织社会评议员参观辅助器具公司
民生和社会发展共生
“南通模式”走出“南通特色”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几乎是所有失能失智家庭的“痛”。“聚焦百姓‘痛点’,让更多百姓享受更人性化照护服务,全市下好服务‘一盘棋’很重要。”张兵介绍,经过4年半的试点工作,目前“第六险”制度效应逐步显现,“失能失智有保障”在南通已成为现实,进一步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每年只要自掏腰包30元,就能让岳父享受这么好的服务,这着实让全家松了一口气。”参保人姚建斌的家人说。姚建斌患有脑梗,曾长期在二级医疗机构住院132天,日均费用1247元,享受照护保险待遇后转入护理院住院349天,日均费用145元,医疗费用4.7万元,个人仅负担0.69万元。试点期间,失能人员享受照护保险待遇后的医疗费用大幅下降,千余名失能人员从医院转至护理院,个人和家庭负担得到显著减轻。
老人在护理院享受优质服务
长期照护保险不仅有效解决了失能失智人员及其家庭的后顾之忧,还促进了养老服务消费预期,照护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全市照护保险定点服务机构从2016年初的2家发展到现在的50家。“护理院和失能老人都是照护险的直接受益者。”南通市常青乐龄护理院负责人顾淼介绍,作为南通第一家护理院,常青乐龄发展一度举步维艰,照护保险全市推广后,顾淼在南通已陆续开设4家护理院,床位从最初的300张增加到1200张,入住率提升到95%。
硬性条件满足了,但是类似于“保险缴纳地和现居住地不一致”“如何缓解失智前兆进程”等问题仍然困扰不少家庭。为此,南通推动照护保险城乡全覆盖、试行失能失智预防、推行志愿者服务“时间银行”等措施,促进照护保险从“南通模式”向“南通特色”转型。
“下半年,我们将推出‘康复按摩’‘喘息服务’,参保人可根据自身需要个性化‘点餐’。”南通市照护保险第一服务中心主任施冉介绍,该服务将进一步缓解失能失智家庭的压力,解决“全家围绕一人转”的问题。志愿者服务“时间银行”则针对失能人员的需求以及志愿者的能力和特长,为经评定为重度或中度失能的参保人提供包括读书读报、消遣聊天、心理安慰等“喘息服务”,每服务一小时计10分计入系统,后期如本人失能或者直系亲属失能时,其所有积分可兑换成其他志愿者的服务以及照护保险基金的服务。
照护服务人员上门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
“‘银发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是一个需要情怀的行业,是让老年人晚年幸福、让‘后人乘凉’的行业。”施冉说,推出照护保险的初心,是让参保人本身能够享受照护的过程、获得长足的快乐。照护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拓展和延伸,与基本医疗保险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有助于促进“医养融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为居家失能失智家庭提供照护服务,拉动了照护服务机构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是要在不断提高照护机构服务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强化监管,通过照护机构信用等级A、B、C等级评定来分类管理,加强服务过程的监督管理,促进照护机构的健康发展。” 南通市照护保险第二服务中心主任王小燕说。
“试点以来,待遇保障从重度失能人群逐步扩大到中度失能人群,从失能逐步扩大到失智,从城市逐步扩大到农村,从待遇保障逐步向失能预防延伸,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体系。”张兵介绍,作为长期护理险的试点城市,南通已建成覆盖城乡的照护保险保障网络,照护保险制度的实施,为失能失智家庭带来了福音,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探索出的试点经验获得国家有关部门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