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最美抗疫职工丨谢秀荣:岂曰无衣?为子“制袍”

2020年05月13日 14:17:58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这场战争中,8000多万江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领域的大战大考中,都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交出优秀答卷。在救治重症患者一线,在助力复工复产一线,在保障群众生活一线,无数江苏儿女慷慨以赴,铸就“硬核担当”。5月12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和江苏省总工会通过信息云技术,发布第十批在战“疫”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事迹。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最美抗疫职工”,聚焦他们的战“疫”故事。 

  战“疫”期间,白衣战士冲锋陷阵在前,防护服就是他们防御病毒的“金钟罩铁布衫”。 在江苏,有这样一群“制衣人”,用手中的针线,为医护工作者们筑起生命安全的最强防线。

  疫情如令,紧急投产

  1月29日,大年初五,南京际华5302服饰装具有限责任公司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要在最短时间内转产医用防护服。服装缝制车间主任谢秀荣甫一听闻这个消息,就率先递交了请战书:“我们自愿申请早日回到机台上,早日制作出防护服,给英勇的抗疫勇士们添衣添防,也奉上我们缝纫工人的一点心意!”在谢秀荣的发动引领下,班组里的其他几位党员、越来越多的同事们也加入其中。


谢秀荣发动大家一起递交的请战书

  第二天,谢秀荣和同事们就赶到公司投入了这场攻坚战。然而,一个难题首先横在眼前——公司从事专业服装生产多年,却从未涉足过医用防护服的研发生产,所有人在这项新任务面前都是“零基础”,一切都只能从零开始。

  没有样品,就在网上查图片、看资料,谢秀荣和同事们一起群策群力,攻关设计难题。2月2日,样品初版出炉,谢秀荣却并不满意。通常情况下,每件防护服要经过50多道工序,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有5000多个针眼,每个针眼都要用热封胶条密封。谢秀荣深知防护服质量的优劣,决定着战“疫”一线工作人员的安危。只有针眼越少,防护效果才更保险,她想让针眼少一点,再少一点,安全性高一点,再高一点。

  谈及最后设计定稿,谢秀荣告诉我们:“防护服的款式选择很多,我们发现有些防护服的剪裁会采用斜肩分割线,或者是连肩袖分割线。但最后我们决定还是用连体式、整片袖的设计,虽然这样用料更多,但拼接片数更少,可以减少近600个针眼。”

  “帽檐这个地方贴合度还是比较好的,手腕这个地方我觉得很舒适,腰身的松紧也很舒服……”谢秀荣和同事们一遍又一遍地试穿打版样衣,还找到不同体型的人进行测试,只为了不断推敲细节、保证医护人员最终的穿着舒适度。三天时间,数十次的修改、完善,样品终于设计定板。

  加班加点,攻坚克难

  样品设计完成后,投入量产迫在眉睫。2月4日,做足消杀防护措施,161名缝纫女工自愿集结,返工复产,机器全开。

  缝制车间,灯火通明,操作台上,针线翻飞。生产线上的每个人都明白,他们手中跳动着的针线之下,即是一线医护人员急需的“战袍”。当天,第一批200件防护服制作完成并通过检验。

  “当时看到这个数据,很高兴,很激动,因为我们完成了前期制订的生产计划。但心里也存在落差,有落差是因为觉得200件的数量,对于当时防护服的需求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真的太少了。”在为阶段性成果开心的同时,谢秀荣的心里更多的却是对于产能的“不满足”。

  如何保质又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谢秀荣反复琢磨,凭借多年的管理经验,她将生产力进行最大化、最优化配置:将工人分成两组,实现24小时“人停机不停”。又举办了同工序竞赛,将工人们的热情和斗志激发出来,促使大家的技术越来越娴熟。

  2月5日,日产1200件;

  2月6日,日产2500件;

  到2月底,最高日产达到20000件。

  40天的时间内,50万件防护服在谢秀荣的缝制车间制作完成,送往武汉,成为医护人员的“铠甲战衣。 

  在保证产能的背后,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的谢秀荣几乎是连轴转。对于这一份辛苦她却毫不在意,“多做出一件防护服,一线的医护人员就能少一分危险。”

  “从第一件衣服怎么做,怎么生产,到后期如何提高产量、保证质量,全是她带着我们在做。”——工友 赵林梅

  “一大早来,忙到夜里才回家,每天她都如此。从头道工序,到下线包装,全程跟踪。”——工友 王军


一份“特殊的礼物”

  3月17日,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首批700余人,安全返回。不久之后,谢秀荣和同事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件签满了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医生名字的防护服。这件由他们亲手生产,又最终圆满回到他们手上的防护服,见证着抗疫期间前线与后方力量的全力拼搏,也承载着江苏各条战线上同胞们的手足深情。

       荔枝新闻编辑/陈浩 荔枝新闻记者/张明玮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