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17年!两次开颅手术后,苏州“熊猫血”医生依旧撸起袖子…

2020年05月13日 07:16:14 | 来源:看苏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你知道“熊猫血”吗?

  它特指与普通血液不同的RH阴性血

  其中AB型的RH阴性血

  更是“熊猫血”中的“熊猫血”

  仅仅只有十万分之一的概率

  苏州的蒋卫华便是其中之一

  “2003年,我参加了当时单位的志愿献血,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自己是AB(RH阴性)血型,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熊猫血’。”

  来自漕湖人民医院的外科主任蒋卫华告诉记者,得知自己是“熊猫血”时,也着实吃了一惊,没想到这十万分之一的几率竟然落在了自己头上。

  “原本打算每年献血1次的,知道自己是稀有血型后,就想尽所能多献一些,有时1年会去献2次。”

  作为医务工作者,蒋卫华比普通人更了解稀有血型的紧缺度,也更明白献血的意义。

  17年中,蒋卫华累计捐献血液3500毫升,同为医务工作者的妻子汤晓丽受其影响,也参与志愿献血15年,总计献血约2500毫升

   开颅2次后,他仍旧“撸起袖子”

  4天前,蒋卫华刚刚完成今年的志愿献血,并递交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申请书,“希望申请顺利通过,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吧。”

  提到今年的志愿献血,妻子汤晓丽又气又无奈,“去年他刚刚做过手术,我担心他身体恢复不佳。”

  汤晓丽告诉记者,2019年,蒋卫华脑部三叉神经出现问题,严重时无法讲话、不能吃饭,痛得睡不了觉。

  在9月和12月,他分别接受了2次开颅手术,在脑中植入了垫片,把贴在一起的血管神经隔开,还换了一块钛合金颅骨。

  “术后至今还不到半年,志愿献血通知一来,他立刻就要报名,我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就把他的献血证和身份证藏起来了,跟他说找不到了,以后再献吧。”

  可让汤晓丽没想到的是,蒋卫华前脚点头答应,后脚还是悄悄去了献血现场。

  “作为医生,我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比较了解,也明白她的担忧,但我知道现在的身体情况是可以献血的,这个血型确实稀缺,还是希望多献一些。”

  爱是一个圈,“献血小分队”上线

  “2007年,我父亲因外伤住院手术,当时被输血700毫升。”   

  这次经历让蒋卫华倍加感慨,“原以为志愿献血,是在帮助别人,没想到无形中自己的家庭也成了受益者,爱心就像一个圈,把我们连在了一起。”

  去年,蒋卫华的儿子刚满18岁,受到他与妻子的影响,过完生日后,他便悄悄去参加了志愿献血活动,算是送给自己的成年礼物。  

  “挺感动的,孩子长大了,很懂事的加入了我们家这个‘献血小分队’。”蒋卫华笑着说道。

  在献血经历中,让蒋卫华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次,他在新闻上看到,有位“熊猫血”患者急需AB(RH阴性)血.

  他立刻按照联系电话打了过去,却没想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率先联系了患者家属,并且已经在去往医院的路上了。

  “听到这样的消息觉得很欣慰,说明爱心人士有很多,也希望大家都愿意撸起袖子,为社会传递更多的温暖与正能量。”蒋卫华说。

  来源:看苏州 编辑/李瑶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