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今又至,较之一百零一年前高呼口号的日子早已换了人间。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余声渐远,今年“五四”最流行的声音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这源自社交媒体上一个突如其来的“爆款”——BiliBili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
有不少人今天的“吃瓜”方式都是这样的↓
清早起床,暂且搁置关于自己属于青年还是中年的疑惑,前往围观各处刷屏的《后浪》视频。
3分52秒的视频让人热血沸腾。宋提刑(×)傻柱(×)鹿子霖(×)何冰(√)老师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和激情的文案加之精良的剪辑包装,结尾一句“奔涌吧!后浪”更是听得人心潮澎湃。
热区评论中有人说,这是B站一次打破次元壁的成功尝试;让年轻感到自己被主流文化接纳了;官方频道和流行元素“融合了”;我们是最幸福的一代,承受着太多时代的馈赠,拥有着广阔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让我们一起表达自我、拥抱世界;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愿青春闪耀、不负韶华......
见过无数火爆的大场面,江苏人的朋友圈却意外宣告“沦陷”。
时近正午,江苏人的朋友圈大概是这样的↓
然鹅,面对领导、老师、企业主、邻居阿姨、退休大叔持久的热情和难得的夸赞......被“羡慕”被“寄语”被“祝福”的“后浪”们,却淡定悠游仿佛长江里一朵闲适的浪,在朋友圈里不知所踪。
而被推崇为“中国年轻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的B站,此时浪潮初起,画风渐变:各种解构《后浪》的作品开始出现,很多B站粉丝发弹幕称这才是真正的B站。
朋友圈里,有人继续追捧,有人已开始反思,还有人认为反思的声音是一种反向的哗众取宠......
比较理性的人冷静下来梳理各方观点,开始复盘这个爆款诞生的来龙去脉。
面对突如其来撕裂“朋友圈”的“爆款”,B站忍不住开始发声:这个片子是给五四青年节的献礼策划,由B站公关团队策划,胜加担纲制作。完整版由B站联合部分主流媒体一起发布,在《新闻联播》前播出了2分钟精简版。创意来源是想在今年五四给青年人传递正能量,找一个场合,说一些认真的话。
摒弃“爹味”十足类似“权柄交接”的语态,在恶搞与自嘲中表达观点或许才更接近当代年轻人真实的说话方式。这一次,“年轻人”对于成为被营销的对象表现出了合理的抗拒,对给资本和商业披上理想和青春的皮囊持有保留或不合作的态度,对“父辈”们界定的“自由”“权利”与“财富”,和在此语境下的“羡慕”“关注”与“祝福”,清醒地婉言谢绝了。
毕业四年在南京打拼的90后小伙儿@阿咩笑称:前辈们这样表扬和讨好我们年轻人,是为了证明他们自己还不老吧!还能跟我们玩到一块。
南京某艺术院校在读研究室@小羽认为:他们把我们年轻人想得太简单了,时代给予了我们什么、我们的自由与困境分别是什么,每个年轻人都清楚,不需要前辈来下定义、划重点,更不需要有人来投喂“鸡汤”。
85后的南京“土著”@喵喵酱说:其实这个视频本来就不是为年轻人发声,只是一段类似“老师寄语”的祝福与嘱托,过分吹捧或批驳都是没有必要的。
大专毕业目前在南京一家电商公司实习的@瑞瑞和她的同事们认为:比起大时代里的“自由”,她们更关心下个季度房租会不会涨价,实习后能不能转正。
此刻夕阳西沉,“五四”渐至尾声。在“新青年”杂志刊发百余年后,在“语态”成为界定年轻的“新标准”的这个特别的五四,借网友的一句评论献给江苏“年轻人”:不要做“浪”,被风吹得不由自主地奔涌。你是生命,应该去游弋,去想去的方向。
(我苏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