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米高邮界首太平街:老街烟火气最抚乡土心

2020年04月16日 09:53:51 | 来源:扬州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档 案

  传统村落:高邮界首镇太平街

  长度:156米

  户籍人口:9689人

  形成年代:元代以前村落

  主要民族:汉

  走在太平街上,没有喧嚣,一切仿佛回归宁静。生活在这里的人,总是不疾不徐。春天看万物生长,夏天轻摇蒲扇,秋天观万物飘零,冬天望雪花飘落……这里的人们与这里的水土,如此“熨帖”。

  ——记者印象

  运河流,留下一个个烟火乡村。高邮界首,这座始建于南宋,伴着运河的水声入眠的小镇古朴依然。太平街,“烙印”着小镇的传统、肌理。

  百米老街

  众多老店、旧宅保存较好风格依旧

  从东侧的运河大堤拾级而下,经过南北向的北大街,便进入太平街了。与运河大堤上的车来车往,运河中船只川流不息形成鲜明的对比,全长不过156米的太平街仿佛按下了“慢放键”。

  老街两侧多为作坊及居民住宅,院落多为狭长的“回”字形两进或三进院。通常,居民主房、客房多进深三五米,两层楼阁风格独特。商户住房布局结构严谨,宅面狭长,小窗、铺闼门、小庭院、四面楼房,人在院内如同置身井中,只能见到一片狭小的天空,形成富有特色的“天井院”。院子小,周围楼、门、窗都不出厦檐。其住宅分头院、中院和后院,地势一级比一级低。

  院内沙石板铺地,石板下有“T”形通水道,经前门排入窨井。虽历经风雨沧桑,太平街保存着完整的形态和昔日的风貌,街区中众多老店、旧宅保存较好,风格依旧。较真实、完整地反映出明清至近代界首传统商贸、居住状况和市井风情。

  行走在太平街上,仿南方园林式建筑,整体砖木结构,青砖小瓦。


界首香干

  “国家地理”香干

  讲究!一块香干浓缩32道工序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美食。

  在光阴的沉淀中,界首人陈锦堂于乾隆十年(1745)创办豆腐作坊。为便于保存,主人另辟蹊径,在豆腐中添加作料、药材等成分,制作成五香茶干。

  时间滋养出美味,历经磨浆、滤浆、烧浆、点卤、灌包压制、添加辅料等32道工序,一方圆形的小豆腐干最终呈现出褐色,散发出淡淡香气。

  历史远去,而今茶干已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一方茶干如何制作?在太平街的中心地带,界首历史陈列馆分为界首茶干制作技艺和界首历史记忆两大部分。

  走进技艺传承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雕像,情景再现了民国时期一家三代人吃茶干的场景,也吸引参观者深入了解界首茶干的前世今生。界首茶干因清乾隆帝御赐“茶干”而蜚声海内,在展厅里,就有场景再现乾隆皇帝南巡品尝界首茶干的一幕。

  太平街最东头,高邮华中雪枫大学旧址经重新修缮开放。华中雪枫大学曾是解放战争时期一所军事化的高等学校,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兼任校长。

  一镇一品

  向历史寻求发展资源,扩大乡村振兴的效应

  一条老街凝聚了在这里出生、长大、终老的人的乡愁。年轻人沿着石板路走出老街,外出打拼,身在异乡,会时常回来看看。似乎老街是一根长长的丝线牵着在外的游子。身在外,心有牵绊。

  沿着太平街,走进里仁巷,或转入竹唱街……历史在每一块砖,每一块石板间凝结。属于老街的故事在口口相传。

  传承与保护,需要一代代人接力。院落铺设青砖黛瓦、修复小青瓦屋面……在界首,关于老街保护和发展规划,一条条清晰罗列。从老街到古镇,打造留得住的乡愁,让走出去的人愿意回乡。界首镇党委书记张中斌告诉记者,界首,从太平街到南、北大街,再到整座古镇,形成一镇一品。“向历史寻求发展资源,做大做强古镇文化,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乡村振兴的效应,才能推动经济上扬。”

  夕阳西下,火红的光芒漂浮在运河水上,一艘艘舢板船行于运河。运河见证了光阴的流逝,也聆听着时代的号角。

  【听乡音】

  这里的烟火气 城里没有

  七旬老人曹德存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界首人。“我们这儿,很多人家在这一住就是一辈子。太平街临近运河和大堤,夜晚能听到运河里的鸣笛声。我们住在这里,感受到的是岁月静好。”

  曹德存的儿子一家常年生活在扬州,每逢节假日都会回到老街。“逢年过节,老街上还能感受到真切的烟火气,这些是城里所没有的。”

  新闻附件

  扬州首批省传统村落名单

  宝应县:

  射阳湖镇臧陈社区官南

  高邮市:

  界首镇甓湖社区太平街、三垛镇东风社区东二街、临泽镇临泽社区中街、菱塘回族乡清真村清真

  仪征市:

  经济开发区蒲薪村东风

  生态科技新城:

  杭集镇双隆村船村

  (来源:扬州网 编辑/李瑶)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