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踏青何需远行?扬州这片万亩“紫色花海”等你来!

2020年04月09日 07:25:54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红花草是扬州乡村最为耀眼的春日美景之一。如今,随着土地轮作休耕的推行,这一美景再现乡村。眼下,正是红花草盛开的季节,仪征马集、大仪、月塘等地,上万亩红花草营造的紫色花海,最适宜来一场踏青游了。

  红花草是绿肥植物

  提起肥料,最传统的,其实就是绿肥。头一年冬天,播种下绿肥种子,第二年春天,绿肥植物发芽生长,在农作物播种前,翻耕土壤,绿肥植物也被埋进土中,最后腐烂成为有机质。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扬州里下河地区大量种植绿肥植物红花草。红花草,一种可以固氮的绿肥植物。也就是说,通过种植红花草,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还能增加土壤氮肥(将空气中的氮元素固定下来)。

  而每年4-5月,红花草盛开,大片的农田被紫色花覆盖,成为乡村美景。那美景是如此壮阔,让人记忆犹新。

  去年,仪征继续推行土地轮作休耕,仪征马集、大仪、月塘等乡镇5万亩耕地作为项目试点。其中,就有上万亩土地种植了红花草。

  紫色花海,乡村美景

  “马集轮作休耕土地1万多亩,其中有几千亩种植了红花草。”马集镇农业助理李永高介绍,从生长情况来看,今年红花草长势不错,亩产预计可达到3000斤左右,“翻耕后,可以减少化肥施用量。”

  李永高说,红花草不仅可以作为绿肥植物,还是非常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紫色的红花草花开时,成片的田地一片紫色,形成花海,景观效果好。”

  红花草又名紫云英。其实,它在扬州生根发芽并不容易。原来,红花草要成功生长,土壤中必须要有一种微生物——紫云英根瘤菌,但扬州的土壤缺少这中微生物。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究人员戴承镛,在扬州经过多次试验,发现了问题的症结,并开始开办工厂培育紫云英根瘤菌。随后,在1961年到1969年的九年中,红花草在扬州推广种植面积超过了1200万亩。

  仪征适宜开展“绿肥景观游”

  今年,仪征的绿肥植物除了红花草,还有苕子草、油菜。由于去年冬季的干旱,仪征油菜播种较晚,因此在其他地方油菜花期已过的情况下,仪征不少农田的油菜还处于盛花期末期。

  在马集秦桥村,记者看到,成片的红花草和油菜花连绵起伏,非常壮观。

  李永高说,近年来,马集镇连续几年推出千亩油菜花海,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游览观赏,去年的红花草、苕子草种植,又特地把村道、县道和国道线附近的耕地纳入种植范围,目的就是方便游客观赏。

  目前,苕子草已零星开花,再过不久也会盛开。李永高表示,随着轮耕休耕的持续推进,仪征的乡镇可以组团成立“绿肥景观线”;未来还将利用植物本身特点,规划一些创意图案。

  此外,苕子草花、红花草还是很好的蜜源植物。在秦桥村红花草种植地,记者看到,很多蜜蜂正在花上采蜜。红花草蜜的气味清香,滋味甜而不腻。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陈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