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日志|这段战“疫”经历,将烙印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深处

2020年04月01日 11:19:55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日志作者:宜兴市人民医院 唐慧琳

  地点: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时间:3月31号

  怀揣着一颗救死扶伤的心,伴随着些许忐忑不安,我们13名队员与无锡援鄂医疗队的其他队员一起踏入了武汉这座“封城”。 从接到通知以后,不到48个小时,我们已经全副武装站在抗击新冠疫情最前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守护在重症与危重症患者的身边。 

  身为领队的史可云,是我们整个团队的“主心骨”,是我们的“大家长”。在医院,队长是带组医生,需要照顾组里的其他年轻医生。队长总说,在武汉支援,大家没有职务的高低之分,她也是这样做的,雪天带患者去做CT,长时间查房,轮流进舱值守,这些,她都义不容辞。而在生活中,队长也帮我们安排得井井有条,每次呼唤“队长”,队长仿佛踩着五彩祥云般出现在我们身边,解决我们的所有问题。 

  队里的余莉是我们公认的注射小能手,号称“无痛注射”。一到每个星期需要注射胸腺肽的日子,队友们自觉排好队,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一个个走到她面前进行注射。余老师同时又是医疗队防护组的成员,每到出舱时刻,看到她在等着我们,就觉得无比安心。 

  毛玮是我们团队的知心姐姐,开导队友,还以一己之力解决了大家的吃饭问题。每到饭点,她总是到大厅帮其他队友拿饭,然后贴心地放在大家门口,让大家有更多的时间休息。 

  还有分管物资的黄文娟,群里一旦有领物资的消息,她总是第一时间回复,然后迅速及时地领取物资分发给队友。 

  而我们最可爱的丁辉医生,每次注射时各式各样怕疼的表情总能逗得大家开怀大笑。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在患者面前沉着冷静,被其他医院医生夸赞技术水平高的丁医生,又怎么会是真的害怕注射呢?不过是在这高压状态下,故意逗队友们笑一笑,解解压,缓解紧张的氛围罢了。 

  在面对疫情时,我的战友们,是专业又默契的。 

  来自重症医学科的汤铭阁,是无锡医疗队里第二个为患者行气管切开术的医生,他还和另一位来自无锡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一起帮助其他医疗队完成了气管切开术的任务。 

  主动请缨护理病情最重患者的许超和王双欢,是他们,为我们这些队友挡住了最大的风险。他们守护在气管切开患者的身边,走廊里经常听到他们打开门呼唤:“谁能帮我抽一组芬太尼,还有一组力月西!”“谁有空来帮我翻个身!”这个时候,第一时间回复的,总是邵秋红,在病房工作的秋红像一个旋风陀螺,忙得脚不沾地,第一个进舱,最后一个出舱,身为组长的秋红已经记不清这样度过了多少个日夜。 

  默契是什么?不需要过多地言语,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队友就知道你需要什么。这样的默契,让我们的团队在一个清晨,两次将病人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那天,当早晨八点的阳光照进病房,精疲力竭的我们陆续脱完防护服出舱后,在外面的同仁忍不住对我们团队竖起了大拇指,这是来自其他战友的肯定,不仅是对我们团队,更是对宜兴市人民医院的肯定。 

  随着确诊人数的不断下降,出院患者的不断增加,胜利的曙光在前方闪耀。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付出与坚持,在看着患者一个个出院时,都有了最好的回报。 

  孙磊是第一个收到患者感谢信的队友,患者真挚的话语曾驱散他周身的疲惫;队内年龄最小的沈金菊用远超她年龄的成熟安慰着情绪崩溃哭泣的患者,疫情,帮助她快速成长;我照顾了很长时间的老夫妻终于出院了,我还记得老太太喊我“甜蜜蜜”时的场景;总是让其他队友先出舱的柯莹莹,在病房里,不仅给患者喂饭,还会帮助患者洗头,平时都累得气喘吁吁的操作,在越发闷热的时节,让穿着防护服的她透支了大量的体力。 

  急景流年都一瞬,此时此刻,在武汉的春日里,窗外绿意盎然,车来车往之间,属于武汉的蓬勃生机在一点一滴地恢复,对于我们来说,归期,已不远。 

  时间或许会磨灭事物存在的痕迹,时光或许也会让我们遗忘一些东西,但我知道,对于我们这支团队来说,在武汉的经历,将是烙印在每个人脑海深处的印记。 

  我们会记得,在武汉,我们一起看到过旭日初升时的一缕微光,领略过深邃夜空里的璀璨星河,经受过风霜雨雪电闪雷鸣的洗礼,感受过春风和煦时的融融暖意。 

  我们会记得,在冬日的寒风中,我们携手出征;我们会做到,在春日的暖阳下,我们一起回家。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