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最美医务工作者|王醒:我是“老伞兵”,哪里危急就“空降”哪里

2020年03月12日 07:29:0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为了支援湖北抗击疫情,江苏医疗队的白衣战士们慷慨以赴、日夜奋战,为打赢湖北保卫战贡献了江苏 “硬核力量”,彰显了有情有义的“江苏担当”。他们是这场战斗中的英雄,是我们最可亲可敬可爱的人。3月10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过信息云技术,联合发布第五批在战“疫”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事迹。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奋战在防疫前线的“最美医务工作者”,倾听他们的战“疫”故事。

  

  在江苏省中医药急诊药房里,留存着一张特殊的“借药单”——

  所借的是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心脏疾病治疗类药物,借药人是江苏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医师王醒。  

  56岁的王醒心脏会偶尔不适。2月9日,他突发胸痛、胸闷,家里的药却用光了。此时正值驰援武汉前夜,生怕耽误出征的王醒,只能瞒着家人,悄悄赶到医院借药。

  顾不上自己身体,因为想着更多人的安危。2月10日,王醒随第三批国家中医医疗队江苏队抵达武汉。近30天,从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筹备到休舱,他始终坚守一线,做到了病人“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

  (王醒所在的武汉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

  “老伞兵”的“四个一”

  王醒说,重症医学的医生就像“伞兵”,哪里有危急的病人,他们就要“空降”在哪里。

  当王醒一行“空降”武汉时,方舱医院还在筹建中,作为国家中医医疗队(江苏)副队长,王醒身先士卒,他不仅在人员培训、感控完善、物资筹备上事事亲力亲为,还是个心细如尘的暖心队长。队员们都说,有了王醒,就有了“定心丸”。

  (王醒(中)与队友加油鼓励)

  为了确保队员们零感染,王醒十分重视院感防控。开舱运行前最后关头,他在反复检查中发现医院“三区两通道”设置和感染控制流程存在重大缺陷,连夜提出改造两个通道的大门,并紧急落实改进。

  之后在开舱第一天的班车上,王醒又发现了年轻队员们情绪上的微妙变化,“之前培训的时候,大家坐上大巴车去方舱医院都是有说有笑的,但这一天车上鸦雀无声。”王醒了解到,队伍中最小的队员是1998年出生的,虽然培训了很多次,但“真刀真枪”的实战还是第一次,面对摸不着、看不见、不了解的病毒,自然压力山大。

  我来!开舱后,王醒毫不犹豫地站在队员的最前面,写下了“四个第一”——第一个走进方舱医院感染区,第一个收治患者,第一个轮值苏六病区夜班,甚至第一个采集咽拭子标本。

  (王醒正在采集咽拭子标本)

  其实采集咽拭子标本的难度倒不大,但风险极大。一个张嘴的动作,就可能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飞沫,感染概率大大增加。面对危险,“老兵”王醒没有一丝迟疑,熟练而迅速地完成了首批12名病人的咽拭子采集。

  同事说:“第一批12个病人的咽拭子采集都是王主任自己亲自做的。他的种种示范,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从心里让我们年轻医生降低了恐惧感。”

  别人问王醒,已经是个“老兵”了,干嘛还上前线去拼?

  王醒说:“我在重症医学工作31年了,包括SARS,禽流感,甲流的诊治,历次都是参与者、亲历者。我仅仅想,到武汉来,可以把过去的经验,发挥一定的作用。”

  方舱里的“定海神针”

  让同事足够安心的王醒,在患者心里,同样也扮演着“定海神针”的角色。

  一名女患者刚进舱时心里诸多担忧,一面是担心病情,另一面是对救治力量的怀疑:会不会因为方舱患者病情比较轻,配备的医疗力量也弱?

  “张开嘴看看舌苔,今天感觉怎么样?大小便正常吗……”发现新的患者进舱,王醒第一时间过来 “望闻问切”。交流中,患者看到了防护服上的王醒的名字,于是悄悄用手机“百度”起来,当屏幕上赫然出现“王醒,男,56岁,江苏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医师”时,她立刻给母亲拨通了电话:“妈,我上网查了,(给我们看病的)是南京来的大专家,你放心吧!” 

  王醒说:“看到病人对我们如此信任,更加坚定了我们抗击疫情的信心。”

  病人的信任,王醒从未辜负。虽然方舱医院收治的是轻症病人,他作为危重病人评估组组长,仍每日按时深入病区,仔细查房,询问了解并评估病人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王醒说,病人数越多,意外的概率就越大,任何情况都需要及时处理,不能大意。

  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是唯一一家由中医医疗团队整建制接管的方舱医院,主要采用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王醒会对病人逐个诊疗,根据各人实际情况搭配4个协定处方随时调整用药。“根据病人的不同的特点,脉象、舌苔包括发病的时间、过程,辨证施治,基本做到一人一方。”

   

  中医分内治和外治,而综合使用效果更好,带领患者练习八段锦和“苏功”即是王醒用上的外治之法。这个功法是团队领队、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史锁芳主任基于五运六气原理,自创的太极六气功和呼吸吐纳功,可以增进免疫,促进康复。

  患者们都说练习后感觉神清气爽,但穿着防护服的王醒,只要带着患者练完一遍,就立刻满头大汗,甚至护目镜都花了。

  即使这样,汗流浃背的王醒依然继续“领操”,因为对他来说,只要看到病人们康复出院,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汗水密布的护目镜)

  医患情深,守望相助

  在方舱里,有一面特别的墙——

  “春将至 花会开”

  “感谢江苏白衣战士!”

  “王主任,祝您合家平安健康。”

  心愿墙上写下的不仅是痊愈患者的喜悦,也是他们对王醒和其他医护人员深深的感恩。

  有患者说“在方舱医院里,我们都是亲人。” 一个个日夜,王醒和同事们与患者“生死相守”,患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为了帮医务人员减轻负担,一些轻症患者自发组成了方舱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有的承担给病友发放口罩等物资的事情;有的义务做清洁消杀,保障病区环境卫生;有的协助护士拿饭,分发到病友手中……

  王醒眼中,志愿者成了方舱最美的风景,而他听到最暖的话则是——“病好了,我要去献血。”

  34号,患者张女士在出院前,悄悄找到王醒,深深感谢之余,也告诉他自己出院后想捐血浆,把这份爱传递下去。这也是她看到“新冠肺炎康复者可以献血救治危重病人”的新闻后,思考了一晚上的决定。

  张女士说:“我想把那些危重病人救活,让支援我们的医生早日回家。我想做一点点事,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回报白衣天使。”

  在荔枝云连线中,王醒和张女士又见面了,这也是张女士第一次看到没穿防护服的王醒。

  王醒问:“还认得我吗?”

  张女士答:“可以。从眼睛能看得出你是王医生,从声音也能听得出来。”

  王醒突然笑起来,摘下口罩:“看下我长什么样啊?”

  “哇!”张女士掩饰不住地惊喜,两人默契地笑了起来。

  曾经的医生和患者,现在是朋友、是亲人。王醒和他的病人们为“医患情深、守望相助”写下了最美的注脚。

  发稿前记者得知,包括王醒所在的江夏方舱在内的武汉15方舱医院都已于310日“休舱大吉”,这下,王醒和同事们终于可以下班休息了。

  “诺亚方舟”,后会无期。春花灿烂的武汉,我们来了。



  荔枝新闻记者/朱彤 荔枝新闻编辑/谢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