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月16日),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举行新闻发布会,亮出了4个多月来的“成绩单”。截至目前,苏州自贸片区出台政策文件18项,推出创新举措22项,其中省级以上首创举措14项;日均企业注册数量同比上升60.2%,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168.45亿元、合同外资6.4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2.37亿美元,新增备案境外投资机构15个、中方实际境外投资额1.39亿美元,全方位开放格局不断深化。
2019年9月苏州自贸片区挂牌以来,坚持“起跑就是冲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改革创新展现新的高度。在推进双向开放方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外商投资的若干意见》;优化境外投资企业备案和项目备案工作“单一窗口”模式,实现了同时申报、同步办理、全程网上审批。打造全国首家保税检测集聚区,完成全国首票保税检测外发试点业务。全国首创“关助融”海关信用惠企新模式,授信资金近20亿元,缓解近30余家企业融资难题。建设物流通道多元化体系,在全国率先推出“空运直通港”快速通关新模式,提升物流效率6小时以上,降低物流成本15%-25%。
在推进开放创新方面,创新科技资金“拨投结合”“投贷联动”机制,成功发行全国首单科技园孵化器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发行规模10.2亿元,融资成本4.25%。成立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一站式提供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维权、保护协作、导航运营四大领域服务。成立高层次和国际化人才服务中心,一站式提供60余项人才专业服务;出台引进外国人才五条举措,将A类外国高端人才的工作许可办理时限压缩到3个工作日,对经认定的外国人才一次性给予5年工作许可。
在推进产业升级方面,在全国率先实行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提升医疗器械产品的开发与上市速度,加速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专项培育行动,新认定国家高企650家、净增高企360家,较上年翻番,新增上市企业14家、累计达35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占全国的6.2%。发布“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建成省内首个开放道路、5G全覆盖的智能网联测试区。出台《关于促进服务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立3年投入30亿元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
在推进“放管服”改革方面,在全省率先实现“证照分离”改革本级事项全覆盖,率先试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改革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容缺审批改革,首创企业登记住所信息联网查验制度。持续推动“三减一优”改革,单事项办理的时限压缩35%、材料压缩14%、环节压缩33%。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制定并落实《市场监管领域(食品安全稽查)执法容错容缺规定》和《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适用免予处罚执法监管事项清单(76项)》,实施供地出让双合同监管模式。
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的实施,跑出了苏州自贸片区发展的“加速度”,轰出了“推背感”。2019年下半年,国际知名咨询机构毕马威(中国)政府咨询团队启动了“苏州工业园区对标新加坡营商环境评估”,本次评估采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10项评估指标,以世界银行2019年10月发布的营商环境评估结果为参照,对各项指标的营商环境便利度分数和排名进行模拟测评,并围绕10项指标与新加坡逐一比对。模拟测评结果显示,苏州工业园区营商环境国际排名第27名,好于目前中国内地(上海、北京)排名,但获得信贷、纳税、跨境贸易、办理破产等4项指标与世界公认营商环境最优的新加坡比较,仍有改善空间。另外,《环球时报》“第九届环球总评榜”于2019年12月28日发布,苏州工业园区荣登“2019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园区”榜首。
发布会现场,苏州自贸片区推进服务业“3年30亿元”扶持政策和金融创新16条重点政策。据悉,新落户的优质服务业企业,都能获得“启动”支持,最高2200万元;新增贡献达标的现有服务业企业,都能获得“拓展”支持,最高每年1000万元;服务能级提升,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的企业,都能获得“升级”支持,最高200万元。“金融16条”重点支持四大方向:强化金融在国家对外开放全局中的先行作用,打造区域金融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强化金融对总部型经济的支撑作用,打造跨境金融服务示范平台;强化金融对创新型经济的引领作用,打造全国标杆性创新资本生态圈;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血脉作用,打造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示范区。
接下来,园区力争用三年时间,新增法人金融机构3家,新增金融机构功能性总部30家,基金管理总规模突破3000亿元,推动300个高质量科创项目落地,推动新增中小企业融资超3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