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新84岁老蔑匠,一根竹子清守69年

2020年01月14日 09:23:27 | 来源:无启不有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竹如君子, 弯而不折,柔中带刚,清秀俊逸。 竹编人用一双灵巧的手, 编织生活的琐碎与美好。

  在北新镇上,有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做了69年的竹编手艺活。 他叫吴云文,守着街道北侧一间不足10平的小屋。屋子年代长久,有些破旧,斑驳的外墙上用鲜红的油漆刷着“竹器店”三个字。

  屋外,堆放着他手编的竹器,挺精致。只是与街道两旁商铺人来人往的场景不同,吴云文的小店铺显得颇为冷清。

  屋内,些许竹子倚放在墙角,几张木板凳和竹编工具,一目了然。

  84岁的吴云文,耳不聋,眼不花,虽饱经风霜,仍精神矍铄。与人聊天,吴云文总是乐呵呵的样子,俨然一个“老顽童”。

  小时候家中贫穷,吴云文从15岁就跟着镇上的老师傅学习竹编手艺。 旧时,老百姓日常用具大多用竹子加工制成,大到竹榻、桌椅,小及筛子、提篮,甚至是小孩玩的竹蛋、竹鸟。竹编匠人们编制出的竹器是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一代人心头的记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制作竹器最繁盛的辰光。最忙的时候,要到晚上11点才收工。”吴云文回忆过去颇为感慨。 69年来,他编制了数不清的竹器用品,手上厚厚的老茧是他的岁月印记,“这是我做了一辈子的事情,忘不掉,也丢不掉。但现在很少有人再做这门手艺活了,需要的人也越来越少。”时代变迁,竹制品渐失市场,竹编匠人的身影在隐退,传承乏人。但吴云文固执地坚守,并乐在其中。

  竹器编织这行当看似简单,其实不然,竹编匠人一般都心灵手巧。吴云文说他通常选用毛竹、麻竹等。对他来说,技术再娴熟,编织一个简单的竹器都需要半天。

  刮青,破节,剖片,用刀切割成薄薄的竹篾,“篾丝粗细不能随意,必须恰到好处,厚薄均匀。编制时,力度的掌握都很关键。”年纪大了,但手上的速度不减当年。只见吴云文拿起地上的篾丝,一双粗糙却灵巧的双手在竹篾间游走穿行,上拉、下压、穿插回折……一会儿手中的竹篮底已初具雏形。

  因为不能戴手套,切割竹篾和编竹时手经常被割破,寒冻天双手开裂是常有的事。“做我们这个行当的,割伤是家常便饭。”吴云文笑着说。

  临近中午时分,吴云文带着我们参观了他另一间位于三和村的“工作室”——他的老宅。 这间“工作室”是吴云文专门用来樾铁搭柄的,铁搭在务农人家是必备用品,竹柄都须手工制作安装。吴云文为我们示范,拿起一根竹子放在火炉上烤,随后在樾床上压弯,再进行冷却……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现在农间劳作都用上机械了,需要铁塔柄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年纪增长,需求减弱,吴云文不再有过往那般精力,但也从未放弃这门手艺。上午编制竹器,下午和三两老友玩乐逗趣,晚上饭后散步……是他当下的日常,“每年我还出去旅游呢,北京、杭州、无锡等等,都去过,坐过飞机,乘过火车。”吴云文乐呵道,“岁数大了,开心就好。”

  和竹子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吴云文,将编制竹器当作一生执守的事,成为名副其实的乡间“守”艺人。

  

  (来源:无启不有 编辑/张泉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