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海归金融硕士:弹棉花是一个被看轻的技艺…

2019年12月19日 11:03:53 | 来源:看苏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们要跳出传承人的思维,进行公司化运作。”

  在12月13日举办的苏州市第四届巾帼创新大赛总决赛中,有这么一个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

  12月18日下午,在金港镇六房庄记者见到了非遗传承人黄翠萍的儿子蒋晓栋。

  (蒋晓栋)

  “孩子的出生让我对这个技艺的感情更深了”

  “我们家的弹棉花已经传承了130多年了,在17年前,我妈妈从我姑奶奶(爸爸的姑姑)那里接过这门技艺,就一直坚持了下来。”今年33岁的蒋晓栋2010年到美国堪萨斯大学攻读金融硕士,2012年毕业后,就回到了家乡张家港,在一家光伏企业担任营销总监的职位。“我到美国读书的时候,手里拎两个行李箱,一个装行李,一个装我妈妈弹的棉被。”

  (非遗传承人黄翠萍)

  “那时候,还年少轻狂嘛,想要自己闯出点成绩。”蒋晓栋表示自己最开始的时候,对弹棉花并没有什么感觉,只是觉得自己母亲所弹的棉被盖起来特别舒服、特别贴身。“后来到16年底,我的儿子出生了,真的是养儿方知父母恩。在儿子出生以后,我很赞同一个朋友的看法,‘好的棉被给我一种在妈妈怀抱的感觉’。”

  (蒋晓栋在讲解)

  “很多人对棉被的记忆都是‘老棉被’、‘老棉被’,为什么叫老棉被,就是因为在特殊的年代,一床被子从父辈母辈开始用起,用了一辈子,当然是‘老棉被’了,所以在年轻人眼里,用棉被就很有乡土气息。”蒋晓栋认为棉被一直是被很多人所低估的,“现在时代不同了,对于都市的年轻人来说,温度其实并不是什么问题,所以棉被不再需要做得那么厚实,那么‘土气’。”

  (《农书》)

  “木弓曲引蜡弦绷,开结扬茸白氆成”

  “在很多人看来,非遗都是偏观赏性的,或者至少是在别人眼中很美的东西。但是手工棉被不一样,这是一个需要闭着眼睛才能够欣赏到的物品。”蒋晓栋告诉看苏州记者,自己对弹棉花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在里面,“而且在古代,弹棉花这个技艺在很多人看来都有一种社会底层才会干,但是这其实是不能这么看待的。”

  (《御制棉花图》)

  “弹棉花这项技艺最早被记载在《农书》里面,至今大概有900多年的历史,当然,这只是有记载的,具体到底是什么时候有的,我们很难追寻到底。”蒋晓栋说起弹棉花的历史,开始滔滔不绝,“你看这幅《御制棉花图》,就是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将棉花种植、纺织及练染的全过程工笔绘画十六幅,每幅图后面配以文字说明,装裱成《棉花图册》,经过乾隆皇帝题诗作成的。其中‘木弓曲引蜡弦绷,开结扬茸白氆成’说的就是弹棉花。”

  (《御制棉花图》)

  “虽然有困难,但总要有人做这些的”

  “我大概在17、18年的时候开始陆陆续续帮妈妈开始棉被的品牌化运作,但是并不是全职做这个,属于实习吧,我现在还是任职于光伏企业的。”蒋晓栋表示,自己预计明年正式回归弹棉花制作工坊,“我预计明年可以有300万左右的销售额。”

  “当然如果以纯利润来说的话,那就不能这么算了,如果按照我回到制作工坊,一定要有多少收入,那心里的落差就很难说了。”蒋晓栋告诉看苏州记者,制作工坊这两年的年纯利润大约在30~40万左右,“回来第一年肯定是没有我专心在光伏企业做事情收入高的,但是这种事情肯定是要有人做的。”

  (蒋晓栋和黄翠萍)

  “其实我只会一个花架子,如果让我自己实际制作一床棉被,可能有点惨不忍睹。”说到这里,蒋晓栋哈哈大笑,“一床棉被需要的工序非常多,一个熟练工需要学习的时间至少是要2年,而我们现在招收的工人主要还是以前做过的老手工艺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生产能力。”

  (手工艺人何师傅在弹棉花)

  蒋晓栋表示,自己接下来也会抓紧对于人员的培训,对老手工艺人的招收,争取能够扩大产能,“我觉得我们必须要跳出传承人的思维,尽心公司化运作,这也是保护传承项目的方法之一。”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