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静:“这是烈士战友留给我的最后纪念”

2019年11月26日 11:37:10 | 来源:姑苏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这是一只白色布袋,和现在的女孩子们喜爱的手袋差不多大小,上面绣着精致的和平鸽和“赠给最可爱的人”等字样。

  布袋的故事要从6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场说起。志愿军战士在前方鏖战,祖国人民在后方支援,送往前线的慰问袋成千上万。而这一只,来历特别,它曾经的主人叫李霁,一位已经将生命留在朝鲜战场的志愿军文工团女兵。

  如今珍藏着这布袋的,是李霁的战友,现年90岁高龄的姚静。她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从李霁手中接过慰问袋的那一瞬间。

  李霁牺牲后,这只慰问袋一直被姚静珍藏在身边。

  近日,记者在敬老院里采访到了志愿军老战士姚静。回想当年的峥嵘岁月,她仍记忆犹新。

引力播
姚静珍藏的李霁烈士的遗物——慰问袋。

  初上战场经历千里行军

  痛失挚友珍藏烈士遗物

  姚静是浙江省德清县人,解放前在家乡读高中时,就是一名地下党外围组织成员。1949年4月,家乡一解放,她就报名参加解放军,成为一名文工团战士。部队文工团女战士很多,李霁是其中之一。“李霁性格开朗,人长得也很漂亮。因为年纪相仿,她和我总能谈到一块,那时,我们俩一直互帮互助,关系也最好。”姚静告诉记者,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以后,她和李霁一起向组织递交了参战决心书。

  1952年9月5日傍晚,姚静和李霁所在的志愿军23军徒步进入受尽战争摧残、满目疮痍的朝鲜。为避免美军的空袭扫射,部队入朝后夜行昼宿,翻山越岭穿越清川江、大同江,向朝鲜东海岸前进。朝鲜北方崇山峻岭,部队有时行军一夜仅能翻越一座大山,山陡雨水多,路越走越滑,稍不留神摔倒在地,可能就跌下山崖。夜间公路上聚集着志愿军和人民军的各种车辆人马,走起来十分吃力。“有时,部队刚刚停下休整,附近山头上暗藏的特务就会用手电筒给天上盘旋的敌机打信号,敌机一会就来扫射一通。”讲起行军途中的种种惊险,姚静的情绪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

  部队在敌机和照明弹突击封锁的间隙强渡大同江时,姚静看见师长振臂疾呼:“快跑!快跑!时间就是胜利!”战士们咬紧牙关速跑四五里后,听到了敌机和炸弹的爆炸声。“尽管危险重重,历时24天,但我们还是到达了朝鲜东海岸元山港附近,接替兄弟部队防务。这次千里行军,只是我入朝后接受的众多考验中的一次。”姚静说。

  朝鲜的冬天,零下二十几摄氏度是常事,行军途中,战士们一路上一口压缩饼干一口雪。恶劣的天气加上时常遭敌机骚扰的后勤运输线,让志愿军战士们手中的日用品十分匮乏。姚静告诉记者,那些日子,大家总盼望能早点收到祖国人民的慰问,每次部队分发慰问品时,也是文工团女战士最开心的时刻,因为布袋里除了装有肥皂、牙粉等日用品外,还有女孩子们喜欢的糖果零食、木梳发卡。“有一回,李霁把领到的慰问袋拿到我面前,笑嘻嘻地说:‘慰问袋里好吃的我拿走了,这个布袋好漂亮,就送给你留个纪念。’接过布袋,我把它放进随身的挎包里。没想到,不久后李霁就在一次空袭中牺牲了。这个慰问袋成了她留给我最后的纪念。”

  说到这里,记者看到姚静的眼眶一红,热泪瞬间夺眶而出。

引力播
姚静在朝鲜战场上。姚静本人提供

  转行当上军报记者

  目睹黄继光式的英雄

  1953年春天,一道命令下达,姚静和两位男同志奉命去军里的《战地报社》报到。“军报记者必须要去前沿,要上阵地。你有勇气吗?”首长问。“有!”姚静回答得毫不犹豫。那一刻,她的心里,闪过的是李霁的身影。“我想为战友报仇,我要上前线!”姚静特别坚定。

  1953年7月,金城反击战打响。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后一仗。“战斗开始前,我正在前沿阵地观察所内采访。战斗开始约20分钟后,我看见一班长领头冲出洞口,小个子战士许家朋紧随其后直向主峰奔去。这时,主峰有一个暗藏的机枪火力点阻碍部队前进,很多战士倒下了。我清楚地看见许家朋挺身而出,带着炸药包匍匐前进,在观察所里的同志们都为他暗暗叫好。就在这时,又一发炮弹打了过来,许家朋一头栽倒在山坡上。”从望远镜里姚静看到,许家朋的腿已经断了,但他还是一点一点地爬到了暗堡前,拉开了炸药包的导火索,不料炸药包却没有爆炸。“这时候,只见许家朋突然捏紧拳头,扑向射击孔,牢牢抓住机枪脚架,用身体堵住了枪眼!敌人的机枪很快哑火,后续部队随后冲上了主峰。”向记者讲述这一幕时,90岁的姚静似乎用上了她全身的力气。

  壮烈的这一幕,让观察所里包括姚静在内的所有人都呆住了。“兄弟部队的黄继光已经在全军闻名。我想,一定要让全志愿军,让中朝军民都知道这位和黄继光一样的英雄!”姚静说,战斗结束后,她和战友下连队、寻材料、访战士,很快写出了许家朋事迹的报道。报道刊登后不久,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许家朋为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追授他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引力播
姚静近照。

  整理回忆

  承载对战友的深深怀念

  在朝鲜的几年间,姚静曾多次面临危险,一起在报社的战友,有两人先后牺牲。她告诉记者,有一次去前沿采访,因为师首长临时留住她交代任务,晚走了半小时。没想到,先前出发的五位战友遭遇了炮击,只有一人生还。那时,距离停战签字没有几天了。

  姚静的老伴也是一名志愿军老战士,夫妻俩相识于军中。抗美援朝,担任炮兵指挥员的丈夫和她一起跨过鸭绿江,带领炮兵作战,直到战争结束。回首往事,姚静感慨万千:“经历战火,幸运的是我和老伴最后都活着走下了战场,每个人都珍惜生命,特别是我们这些志愿军老战士,对‘活着’这两个字,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回国后,姚静从部队转业选择上学深造,高中时代就喜欢化学的她报考了大学化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苏州化工研究所工作,上个世纪90年代离休。今年国庆前夕,姚静荣获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姚静告诉记者,最近,她准备整理有关朝鲜战场的回忆文章,既是为了怀念战友,也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代。“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容易,今天把这些陈年往事写下来,是为了让大家珍惜和平年代的美好生活,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深呼吸一口气、平复下情绪后,姚静说,“我老了,照片上的战友们依然是那样年轻。60多年了,我经常会想起埋骨异国的他们。”

  采访结束时,记者提议给姚静拍一张照片,她欣然同意,特意换上了缀满各种勋章、纪念章的老军装,并戴上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午后的阳光洒在她的身上,各种勋章纪念章闪闪发光,老人显得神采奕奕。她指了指胸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布章对记者说:“这是朝鲜停战后,发给每个志愿军干部战士的标志。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成长,在战场上的岁月是我一生最宝贵的回忆!”

  三年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无数中国好儿女血洒三千里江山。“像李霁、许家朋等我的战友们,正是他们的血肉之躯换来了中华民族60多年的和平生活!每一个普通战士,都不该被遗忘。”老人的语气缓慢而坚定。

  (来源:姑苏晚报 编辑/张泉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