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高照!泰州的古代才子原来是从这里走出的......

2019年11月26日 10:56:21 | 来源:泰州旅游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泰州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名贤辈出

  崇文之风鼎盛

  河流湖泊润泽的大地

  透着灵动和秀气

  也孕育出无数满腹才情的古代才子

  岁月悠悠,时移世易

  千载传承的文风从不因时光而湮灭......

  望海楼

  文臣名士会聚抒怀

  范敬宜的《重修望海楼记》开篇中曾写道:“泰州,汉唐古郡,襟江负海,壤沃物阜,人杰地灵。其东南有楼,名曰望海,始建于宋,为一郡之大观。历代名贤,多唱和于此。”凤城河畔的望海楼是古代文臣仕子们寄情抒怀之所。既有范仲淹、欧阳修、岳飞、陆游、孔尚任等游宦,也有王艮、郑板桥、施耐庵、柳敬亭、梅兰芳等泰州本土乡贤会聚此地,一起登高远眺,畅谈抒怀。

  现在几番重建的望海楼依旧雄浑壮美,外观三层环廊,主体色彩取栗壳、青灰二色,细节处取朱红、黄、白宋式彩绘,保留有历代文人登临楼阁留下的吟咏诗词,从外观到内蕴都再现了古郡盛世的气韵风范。

  状元坊

  纪念“状元宰相”李春芳

  状元坊是明代为旌表嘉靖年间状元、首辅李春芳而建。泰州兴化市东城门外,有一条明清衢道,古名通泰。清代起称作东城外大街,稍东有一条向北伸展的状元巷,是李春芳早年生活过的地方。

  年少时的李春芳刻苦好学,二十一岁中举后,为考取状元又苦读了十五年。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六),李春芳再赴春闱,第二年就高中了状元。第二年,乡人便建造了状元巷头跨街的石牌坊。经6次升迁,李春芳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成为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拜相。到隆庆二年(1568),58岁的李春芳升任首辅,“累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改中极殿”,从此这座状元坊也成为了纪念这位“状元宰相”的地方。

  魁星阁

  参拜“魁星”祈文运

  泰州靖江的魁星阁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魁星是汉族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古时那些寒窗苦读数十载,背着行囊外出赶考的学子,路过魁星阁总要来拜一拜,祈求这位掌管文运的神仙庇佑,已有一官半职在身的也会在逢年过节过来敬些酒水,烧上几柱香,以回馈其护佑恩德。

  现在,已有220年历史的魁星阁依然灵秀雅致,仍寄托着靖江一代代读书人的理想和抱负,每逢重阳九月九,靖江的文人雅士都要登上魁星阁,登高望远,把酒临风,以此触摸城市文脉,感受文运之昌。

  马洲书院

  靖江教育的源头

  这座书院是泰州靖江市的第一所学堂,也是这座城市创办最早、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官办教育机构。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即靖江建县前三百多年,孔子51世孙孔元虔在这片江心之地建起马洲书院。但后来的几百年间,马洲书院三建三废,成为历史的遗憾。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靖江知县贾益向上级呈文,请求将正谊书院改名为马洲书院。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政府明令废科举、办学堂,县府便在马洲书院旧址上创建了靖江县高等小学堂,后为靖城中学,1984年因建筑年久失修,学校新建了一座水泥结构的仿宫殿式建筑,沿古名冠名为“马洲书院”。重建后的马洲书院已伴随着道德讲堂的文明新声重新焕发活力,其厚重历史也在靖江学子们的口中流传不息。

  中原才子坊

  缅怀以文传世的“中原才子”

  中原才子坊是为明代文学家宗臣树立的四柱三门歇山顶跨街花岗岩牌坊。宗臣是嘉靖“后七子”之一,又被称为“江北才子”和“中原才子”。26岁即高中进士。在福建布政使参议任上,以一介书生,拥戈戟,犯矢石,身先士卒,数挫倭寇,成为福建抗倭斗争的中坚和民族英雄。可惜天妒英才,宗臣36岁就英年早逝,去世后其所著《宗子相集》被收入清代《四库全书》,散文《报刘一丈书》也被收入《古文观止》,至今仍有警世之功。

  为了怀念和昭彰这位奇才,四牌楼上悬起旌表他的“中原才子”匾额;儒学街西侧也竖起了“中原才子”牌坊,坊上的石柱仍矗立在原处,一如宗臣的铮铮傲骨,毅然挺立成水乡的一座精神基石和醒目的人生坐标。

  这些才气四溢的人文景观

  既传承着泰州千年的文风墨韵

  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和儒雅的精神风范

  吸引着无数后辈入内

  浸润文气、丰富自我......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