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下雪”了!

2019年11月16日 16:41:40 | 来源:张家港城事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秋末冬初,又到了芦苇开花的季节。

  一团团芦花蓬蓬松松,如天边的云雾飘落在人间,轻盈、柔软。

  风乍起,芦浪翻滚,勾画出一幅“芦花飞雪”图,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惊奇。

  《诗经•蒹葭》里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里的蒹葭就是现在所说的芦苇。

  张家港市沙上地区曾经遍地是芦苇,老人们都记得百里江滩长着成片的芦苇,形成茂密的芦苇沙滩。

  如今,人们仍然可以在双山岛、常阴沙等广阔的江堤上,观赏到成片的芦苇。

  秋日里的双山岛,大片的芦苇绕着堤岸而生。

  在风中,芦叶沙沙,叶吐絮语,芦花如云似烟,悠然飞扬。

  在蓝天、江水的映衬下,芦苇丛显得格外的壮观、辽阔。

  芦苇依水而生,入秋变黄,花开如雪,纷飞时宛如梦境,仿佛道不尽的思念情深。

  层层翻动的芦花就像波浪一样,给萧瑟的秋天平添了几分烂漫几许柔美。

  除双山岛以外,在张家港市暨阳湖湿地公园、梁丰生态园等各大公园,也可以看到芦苇、芦荻等开的形状不一的芦花。

  一片银白的芦花,映着江流,迎着江风,猎猎生动。

  对于沙上人来说,这个自然之物,不仅唯美如画,还像个“慷慨无私”的朋友。

  在过去日子艰苦的时候,芦苇可以做成门、扉、席、鞋,人们用自己的劳动享受着芦苇的“恩赐”。

  在深秋的阳光下,拿着镰刀的男男女女在芦苇荡里进行收割,他们用肩膀扛,用扁担挑,把一捆捆芦苇运家。

  芦苇运到家了,就放在场地上进行晾晒。

  晒干后的芦苇可以剖干做成芦席,芦席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大的可以盖在屋上,还可以当房子的内墙屏隔。

  编芦席 摄于1974年

  等长的细芦苇去壳后用细麻线编起来,可以做成晒帘,用来晒被子等物品。现在沙上地区的乡村人家里,还是会使用晒帘。

  农家编芦帘 摄于1974年

  芦苇上轻柔松软的芦花,还可以做成芦花鞋。

  上世纪50年代左右,张家港的男女老少一到冬天,脚上几乎全是穿着芦花鞋,芦花鞋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这种当时十分普及的“暖鞋”,一般是草底芦花帮,廉价又保暖,足以让人度过寒冬。

  2013年“港城绝技”张家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大赛,南丰镇海坝村的施洪德老人,是芦花鞋编织技艺传承人,他回忆道,“因为取材方便、工具简单,在上世纪70年代初,南丰镇上编织芦花鞋的家庭最多时有一百多户,是农户当时的副业之一。

  制作芦花鞋很费功夫,需要有相当的编制技艺,一人一天顶多做两、三双。”

  芦花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上世纪70年代末,芦花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现在,芦花鞋制作技艺已列入张家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芦花鞋制作工艺还走上了上海世博会的舞台。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芦席、芦花鞋等早已逐渐淡出生活,但芦苇蕴藉的文化基因还在沙地上汩汩流淌。

  (来源:张家港城事 编辑/张泉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