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俗称蚂蝗,是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吸血软体动物,普通的一条水蛭足以让人汗毛直竖。然而,在宿迁宿豫区却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每天要面对着成百上千的水蛭。只不过,他们不但没有感到任何不适,还因此走上了致富道路。
近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宿豫区关庙镇泰山村的水蛭养殖基地,几十名工人正在将圈养水蛭的网箱不断提起,成百上千只水蛭活力四射地扭动着,场面让记者头皮发麻,而岸上的工人却镇定自若,熟练地分拣,不一会儿就装满了几大箱。记者问到:“老乡!你们不怕吗?”几位老乡乐呵呵地回应记者:“怕啥呢?俺们靠这吃饭挣钱哩!”
这里的负责人是远近闻名的“水蛭大王”张长威,他告诉记者,他们养殖的水蛭品种叫做宽体金线蛭,药用价值极高,被誉为水中的“软黄金”。当记者问起当初养殖水蛭的原因,张长威笑着说这一切都是机缘巧合。
张长威原本是一名美术生,从学校毕业之后,本来打算留在上海打拼,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水蛭是一种药材,回想起老家的小河边沟渠里应该有水蛭,于是就在电话中和父母说了这个事情。结果,第二天,父母真在老家抓到了几条水蛭,晒干之后,顺利卖给了药房。
张长威突然觉得,养殖水蛭前景很好,于是辞去了上海的工作,回家专门养殖水蛭。可隔行如隔山,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他,误以为水蛭生命力顽强,于是在五平方米水池里养殖了近300公斤水蛭。可是,没过几天,水池里就出现了腐臭味,他赶紧查看了一下水蛭的生长情况,这一看顿时让他傻了眼。原来,由于面积太小,大部分水蛭都死了,第一次的投入就这样打了水漂。
这次失败让他备受打击的同时,也认识到要把事情做好,必须系统全面地学习水蛭养殖知识。通过不断学习,他逐步掌握了各种养殖技巧,状况逐渐好转起来。
2004年,张长威做了一个重要决定,他决定走出去,向全国水蛭养殖大户学习取经。他从宿迁出发一路向北,从山东、河北、北京、辽宁,一直到了黑龙江黑河,随后又向西出发去了新疆,和很多水蛭养殖户交流取经。
就这样,张长威的水蛭养殖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他还积极探索,自创了玻璃水箱养殖方法,不仅干净整洁,产量也提升了不少。目前,他承包了近130亩土地养殖水蛭,年利润能达到200万元,还带动了附近50多名村民就业。
村民郑树梅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人都出去打工,我们这帮人在自己村里、在家门口就业,不但能照顾家里,一个月还能挣上两三千块钱。”
水蛭到底有什么药用价值,记者专门请教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仲瑛工作室的朱垚副教授。他告诉记者,早在1600年前,张仲景就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有关于水蛭的功效,在中药材中,水蛭主要起到活血化瘀、消散的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女性子宫肌瘤、男性前列腺增生等疾病,水蛭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来源:江苏广电宿迁中心站/徐徐 宿豫台/王蒙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