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人物】载人深潜英雄集体:十年心血,终圆中国人“蛟龙”探海梦

2019年11月13日 10:56:1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 “江苏智造”彩车大放光彩,车上陈列了很多江苏人引以为豪的科研成果,其中位于最前端的,是我国第一台载人深潜器——“蛟龙号”的模型。“蛟龙号”从研发、试验,再到交付使用,花了整整十年,背后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付出,而位于无锡远郊的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就是“蛟龙号”诞生的地方。

  1000、5000、7000...中国深海事业稳步迈进

  探索海洋、保护海洋、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都与深潜密切相关,需要“蛟龙号”这样的高技术深潜装备,来绘制深海“藏宝图”。

  2002年,“蛟龙号”立项,其设计、组装、考核、调试都在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完成,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中研制的载人潜水器,长8.2米,宽3.0米,高3.4米,最大荷载240公斤,最大速度为25海里/小时。  

  2009年8月,“蛟龙号”首次开展1000米载人深潜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1109米,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具备1000米深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

  2010年5月31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在江阴启航,缓缓驶向我国南海,但这一次的海试似乎不是那么顺利。

  “蛟龙号”潜至1000多米时出现了线路报警,当时,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叶聪带领两个潜航员一起去完成下潜,他们把潜水器停在1000多米深的位置进行了故障排查,关闭了部分设备,冒着很大风险找到了故障所在。

  2010年8月26日,“蛟龙号”在南海取得了3000米级海试成功,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3759米,是中国深海事业向前迈进的一大步。 

  2011年7月26日,“蛟龙号”首次下潜至5038.5米,顺利完成了5000米级海试主要任务,并开展了生物采样、多金属结核采样、沉积物取样、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等工作,获得了大量照片、视频等影像资料、样品和数据,同时在海底布放了标志物。5000米的海试结合了中国大洋协会的海底调研任务,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到达全球70%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是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2012年6月,蛟龙号圆满完成7000米级海试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68米,创造了世界同类潜水器的下潜深度纪录。这意味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更向世界证明了我国深海装备领域的研制实力。

  十年励精图治,“蛟龙”背后是满怀豪情的他们

  形态各异的珊瑚礁,色彩斑斓的鱼群,是人们印象中的海底世界。然而,当下潜到2000米或者更深的水下时,却是另一番模样。作为“蛟龙号”的主驾驶员,叶聪和他的团队承载着国人“下洋捉五鳖”的梦想,在看不见天、瞧不见底的深海,当高压、漆黑、寒冷同时袭来,他们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我们下潜到几千米的海底,可能要花几个小时。在那里,我们除了面临很大的压力以外,还要面对接近零度的海水,海山、海沟等复杂的地形,热液区还可能存在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高的林立的‘黑烟囱’。潜水器需要在这些烟囱之间穿行,对我们的作业非常有挑战性。” 叶聪说,“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我参加了四台载人潜水器的研制,这是特别难得的机会,所以我特别珍惜,我们用勤劳、汗水、智慧,甚至用生命也要实现载人深潜的梦想。”

  从2009年至2012年的四年海试期间,蛟龙号共下潜51次,他承担了其中38次下潜试验主驾驶任务。中国载人深潜事业由零起步,叶聪的每次下潜,不仅仅是挑战中国载人深潜的记录,更是他对于自我的超越。

  从2009年到2012年,从1000米到7000米,叶聪带领他的团队迈着坚实的脚步,一步一步向深海进军。“蛟龙号”研发团队副主任设计师杨申申介绍,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参与“蛟龙号”项目的有上百人,全国还有上百家研究所和高校参与这个项目,可以说,“蛟龙号”的成功背后凝聚着一大群科研工作者的汗水。

  2013年5月17日,中国载人深潜表彰大会宣布,叶聪、付文韬、唐嘉陵、崔维成、杨波、刘开周、张东升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载人深潜英雄”称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团队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载人深潜英雄集体”称号。

  “蛟龙号”的成功创下一个又一个奇迹,如今,万米级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已经设计完成,这些“深海勇士”们正在向海洋最深处发起冲击!

  (来源: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编辑/童婷婷)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