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工匠】他以刀作笔、以石为纸,他让近两千顽石惊艳

2019年11月09日 14:05:11 | 来源:都市晨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一块块冷冰冰的顽石

  经过工匠的巧手雕琢

  大家名作跃然石上

  成为一件令人称奇的艺术品

  在被称为“中国民间石刻艺术之乡”的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石刻艺术源远流长,涌现出一批技艺精湛的石刻艺人。

  董祥,徐州铜山汉王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山(汉王)石刻”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石刻作品不仅继承了汉代古朴自然、粗犷雄奇的风格,又融进了清新自然开放的特征。

  铜山汉王,石刻艺术的聚集地,董祥八九岁就跟随父亲从最初级的采石、打料开始,了解每一块石头的特性,掌握它们的脾气秉性。初中的时候,董祥接触石刻,尝试刻一些碑帖。成年后,董祥一头扎进了石刻艺术中不能自拔。

  董祥说,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深知这门手艺要耐得住寂寞,每天坚持研习,不怕枯燥,不怕平淡,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的事情,石刻这个饭碗,需要用一辈子去捧。

  石刻艺术难在要保留原作的韵味,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一套石刻作品《灵飞经》,董祥就刻了近一年。

  董祥说,石刻最考验手上功夫的就是小字和印章,在书法作品中看似随意、简单的笔画,书写时只是一笔带过,有虚有实,在石刻时却要根据不同的字体选用不同的雕刻技法,往往一个字要琢磨好几天,刻上好几遍才能体现出书法的神韵和意境。

  他制作的作品大多用的是汉王山上出产一种名叫“汉王黑”的大理石,因为这种大理石抛光打磨之后会呈现出黑色光泽,非常适合做石刻,在制作时,会特别注重笔势,使形断意不断。

  董祥技艺的增长就像石刻一样,一刀一个印。在这三十多年中,董祥和父亲优选古今名家大作,反复揣摩,他以刀作笔,以石为纸,创作了近两千件的石刻作品。他的《珊瑚帖》(米芾)被徐州图书馆非遗展厅收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被徐州市图书馆收藏,《局事贴》获第四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江苏民间文艺“迎春花奖”并被新疆奎屯市图书馆收藏。

  “石刻这个活要粗细结合,脑力体力都要跟上。工作时间比较长,还有一个就是脏。一天下来,即使戴着口罩,也难免吸入很多的粉尘,身上也会有一身的灰。”董祥说,“这个活儿太苦了,人要坐得住,耐得住性子,要不怕苦不怕累,要能扛得动几百斤重的石头,还要心细如尘,一个字一个字的揣摩用心,不断创新。”

  他在创作大运河申遗石刻流域图时,不仅在原图中加入了船队,更是对大小和字体选择等方面都进行构思设计,整个作品构思巧妙,独具匠心。

  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员、南京师范大学马士达副教授曾评价董祥的石刻作品为:“刀工有神,胜于原作。”董祥常把石刻比作一棵大树,正因为有了石刻艺人的执着和坚持,对作品的精益求精,刻好每一件作品的恒心,才有了石刻艺术的不断发展。 

  如今,董祥正在筹备私人精品碑廊,让更多人了解石刻的艺术价值和丰富内涵,将“铜山石刻”发扬光大。

  (来源:都市晨报 编辑/徐金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