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0个记者节了,为了更好地体验生活,更多地接地气、写民生,记者节来临之际,咱们宿迁广电总台的十多位年轻记者变身朴实的庄稼汉,扛上铁叉镰刀来到田间地头,帮助困难农户收获深埋泥地里的红薯,体验他们的不容易。
深秋时节,丰收的喜悦洒满田间。昨天上午9点多,来自宿迁广电总台综合频道的10多名记者一起来到了宿豫区来龙镇左庄村村民张军家的红薯地。张军今年70岁,弟弟因患有精神疾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家里还有90岁的父母需要照顾,眼前的这块红薯地虽是弟弟名下的,但常年由张军代为打理。
宿豫区来龙镇左庄村村民 张军:本身我在9年前(患有)肺癌,切掉了左上部分一个肺叶,身体也不行了,只能慢慢干一点是一点了。
因为不能连续干体力活,到了收红薯的季节,别人家地里都收差不多了,张军这块红薯地,一周多的时间只断断续续挖了两行多,了解到张军家的实际困难后,记者们决定帮助张军挖红薯。镰刀、铁叉、口袋等工具找齐全后,记者们三四个人一组,便各自奔向自己划定的作业田头,忙碌起来。
《楚风夜话》记者王瑞:我们这一组主要是我在这边弄藤子,有人专门挖,还有在后面捡着,刚干十几分钟,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之前也没怎么干过。
《楚风夜话》记者黄松:我们这一组除了藤蔓难弄一些,工具上不称手。一挖可能就把这个红薯切成两截了,然后我就顺着这个边,慢慢地深挖进去,防止它被挖(断)成两截。
其实,在年轻记者队伍中,大多数人从小都生活在城里,很少接触农田庄稼,甚至有些刚入职的同事连水稻和麦子都分不清,能够亲眼见证从一棵红薯苗从入地,到生长,再到长出红薯,最终被收获回家,体验这样一场接地气的农事活动,也让大家学到了更多的农业知识,体验到了农户的艰辛。
《直通12345》记者齐阳:来之前感觉这应该很简单吧。到这边才发现,其实不是这样的,今天我们切实感受了一下确实是很不容易,我们更应该更多地贴近到人民群众中
《宿迁新闻》记者 黄星月:作为一名时政记者,也会经常去基层做一些扶贫啊丰收的新闻,我也会尽自己的力量,将好的政策宣传到乡村。
对于《楚风夜话》的记者姜飞雪来说,因为从小生活在农村,眼前的这番情景他感到很亲切。
《楚风夜话》栏目记者姜飞雪:红薯的叶子,我们农村会下稀饭,放到稀饭里面吃。农村有一种地窖,红薯都会存在地窖里,冬天的话,会把那个红薯拿出来吃。挺甜的。
而重回农村挖红薯,也让作为记者的他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楚风夜话》栏目记者姜飞雪:我觉得民生记者就是脚下多点泥,笔下多点情,只有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只有多跑跑深入基层,才能把采访对象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还有他们温情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这也是我未来(继续)努力的方向。
虽然经验不足,出现了很多次挖断红薯的情况,但是一番讨论后,大家再次上阵。不一会儿的功夫,一行行田埂被清空,成袋的红薯也都被搬运到了田头,送往受助农户的家里。
宿豫区来龙镇左庄村村民 张军:感谢今天这个广电总台记者来这边也帮帮忙,看没有吃苦怕累的,你看记者遇到洪灾了,干旱了,都是和部队一样走在前线,我对记者有好感。
(来源:宿迁手机台 编辑/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