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每天清晨,一辆辆垃圾运送车,穿越宽阔的城市干道,驶向锡东电厂,在关卡处接受检查并确认无抛洒滴漏情形后,驶入花园式厂区。如果不是知情,从外观上看,你也许不会想到,这栋以蓝白黄为主色调的“小清新”的建筑竟然是每天要和垃圾“打交道”的地方。
时光回溯到2011年,当时因仓促点火调试产生“邻避效应”,锡东垃圾发电厂项目被迫中止,即将陷入垃圾围城的无锡,面临无路可退、必须抉择的艰难时刻。一场无锡发展史上少见的攻坚克难战役打响了。
破解“垃圾围城” 无锡迫在眉睫
国内大多数经济发达城市一样,破解“垃圾围城”成为无锡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道必答题。解题之难,因2011年的锡东电厂点火未果,而变得难上加难。
根据无锡市城管局环卫管理处的统计数字,无锡全市年产生活垃圾量130多万吨,日均量3800吨,并呈逐年上升趋势。锡东发电厂项目中止后,用于处理垃圾的桃花山垃圾填埋场早已不堪重负,垃圾堆体高达100多米。桃花山垃圾填埋场负责人顾利星告诉记者:“当时每天的生活垃圾进场处置量超过2000吨,最高的时候要到3000吨,按照填埋场运行的状况来说,已经在崩溃的边缘”。过量垃圾填埋不仅带来环境问题,而且还有安全隐患。由于桃花山填埋场下方是双向隧道,来来往往的车辆穿行其中。每逢梅雨季节,堆体都存在滑坡造成重大环境事故的风险。
“留给无锡的时间不多了!”回忆起当年情形,副市长朱爱勋向记者强调了这一点。“站在整个城市健康运转的角度来看,锡东电厂复工是无锡破解‘垃圾围城’危机的唯一出路。”
敢于担当 锡东电厂复工全面启动
“我来当这个工作组长,出了问题,由我负责! ” 2015年4月,无锡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敢于担当的精神,带头厘清思路,转变观念,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摸底准备,2016年10月,无锡市委常委会决定电厂复工,市委书记李小敏的这句话令干部们拍手叫好。
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席永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李书记这段主动担当、掷地有声的话语,让与会的领导干部们精神为之一振。而此前长达5年多的时间里,锡东电厂复工一直是全市各级望而却步的‘天王山’。”
决策者的敢于担当、善于决断是打破僵局的第一推手,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守一个底线,实现三个目标”:即不损害群众的利益,尤其是不对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不利影响;采用“最高标准、最好设备、最优工艺”将垃圾发电厂建成安民工程、亲民工程、富民工程的民本理念,则成为推动复工走向成功的指导纲领和强大动能。
公开透明 以人民为中心
锡东电厂项目涉及63个自然村、900多家企业、2万多人,怎么让他们认同?源头在哪里?揪住群众对技术有疑虑、对项目不知情等问题,无锡市副市长陆志坚介绍,无锡市(区)镇抽调1800多名干部组成240个工作组,从“群众不认同不开工”的共识出发,进村入户广泛告知、听取意见诉求。期间,征集了2.9万人次意见,合理解决了上万条诉求。
据东港镇东南村村书记程惠鹤回忆,当时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每天都要走访到晚上九点,回到镇里还要在梳理群众意见反馈,忙到夜里几乎家常便饭。即便这样,一开始也没少吃闭门羹。“开始大家一听说是为了这个事而来,有的连家门都不让进,到后来我们通过熟人做工作,就像拿了钥匙去配锁一样,去一个一个打开。“
电厂复工到底会不会影响环境,让老百姓信服,一切都要眼见为实。为消除绝大多数群众的疑虑,无锡共组织村民6600多人次去周边城市垃圾焚烧项目现场参观,这是深刻改变村民观念的有力举措。在黄土塘村生活了几十年的薛文亚大姐告诉记者,当初她对网上传播的各种电厂有毒的谣言心存疑虑,跟着当地的干部去周边电厂实地考察后,打开了心结。她说,“在常州看到了发电厂旁边超市、商品房应有尽有,环境很好,好像不是想象的那个样子。”史家圩村村民夏明娟也是在去外地实地考察后,观念发生了转变。之后,她不仅自己积极帮助政府做群众认同工作,还发动全家一起参与进来。
当然,让群众放心,最根本的还是要用技术来说话。走进黄土塘村委,门口的电子显示屏上,锡东电厂各焚烧炉的烟气排放实时监测数据每5分钟刷新一次,更新频率大幅高于法定标准。“烟气排放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欧盟2010标准”,锡东电厂运营方、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秦志坚对记者表示。一切以最高标准、最好设备、最优工艺标准,锡东电厂总投资额约14亿元。与此同时,锡东垃圾发电厂的复工过程完全透明,复工过程中,群众监督小组进厂监管,市城管局及属地政府每月召集一次群众座谈会,了解群众诉求,通报工作进展。不仅如此,项目还引入第三方监管单位对运营管理情况进行监管,每月定期考核,实现了”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第三方监督、群众监督“四重监管。
从万人反对到99.7%的群众支持
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只是第一步。让群众吃下定心丸,必须把各项工作都实实在在做到位。将心比心为群众谋利益,让安民工程、亲民工程、富民工程这一承诺落到实处。
位于江阴市长泾镇东舜湖附近的泾东花苑是一个拆迁安置小区,目前建筑工程即将进入尾声,今年年底,因锡东发电厂建设拆迁的128户蒲市村的村民就可以搬到新家入住。在离安置小区不远处的新农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点,一批新建的两层小楼整齐划一,65岁的蒲月凤阿姨一家刚刚装修完毕,她告诉记者,自己的家并不在锡东电厂700米拆迁范围以内,但是政府对这一部分居民的居住问题也考虑的相当周到,通过搬迁到新的农民集中居住点,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环境。如今,住在现在的新房里,就相当于住上了小洋楼。记者在蒲阿姨家里看到,时髦的她还跟着抖音学了一招,给阁楼装了可以电动伸缩下来的“电梯”,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江阴市长泾镇蒲市村主任周学明告诉记者,2016年锡东电厂启动复工以来,当地通过锡东生态园、村庄整治、基础设施改造、水环境整治、土地换社保、村民综合福利等项目等惠民工程给村民们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仅打消了村民对电厂的疑虑,而且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实实在在改善了居民的出行环境、居住环境、生活环境,不仅把一块“难啃的骨头”啃了下来,而且真正把电厂复工办成了安民、亲民、富民工程。
基层组织能力强不强,啃“硬骨头”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有了各级干部的以上率下、全力以赴,群众认同率最终定格在99.7%,远远超出了预期,为锡东垃圾发电厂顺利复工和投运奠定了基础,如今锡东电厂项目投产两年来,没有接到一起举报,正在进行的二期扩容项目也得到了群众的支持。
如今,蓝天白云下,锡东电厂有条不紊运行,800米之隔的黄土塘村的南大门严家庄,灰樯黛瓦,柏油村道,拾级廊桥之上,河道清澈、满目皆景。61岁的村民姚金南最爱讲述严家庄的环境变迁,他说:“以前村民垃圾乱丢,厕所脏乱,很多居民都迁出去了,现在环境这么好,大家又都回来咧”,言谈之间充满喜悦和自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无锡锡东发电厂的复工正是体现了“为民担当”的生动实践。一子落定,满盘皆活。以锡东电厂这一“拦路虎”被拿下为契机,无锡固废处置的严峻局面迎来了转机。近年来,一个个固废处置终端的顺利建设投产,直接带动了覆盖面更广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重塑。破解“垃圾围城”,开辟绿色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今年,无锡市锡东环保能源有限公司(锡东垃圾发电厂)复工联合工作组荣获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无锡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了一个城市善治的优质样本。
(来源:江苏广电无锡中心站/赵夏楠 刘康亮 编辑/许婷)